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自讼

标题包含
自讼
学问非干禄,宦游端为贫。 生慙挽船令,羞杀采芝人。 求牧知平陆,无浆卖棘津。 读书心愧否,何日是来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薛季宣(1134年-1225年),字士龙,号知止堂主人,南宋文人。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薛徽言是著名学者,母亲是陆游的妹妹。薛季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学识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外出做官通常是因为贫困。 我生来惭愧地担任着拉船的职责,真是羞煞那些采芝的人。 想找个放牧的地方却只能去平地,没有桨也要到渡口去卖。 如此境遇,是不是读起书来都觉得羞愧,什么时候才是春天呢?
去完善
释义
1. 干禄:指求取禄位。干,求取;禄,官吏的俸给。 2. 宦游:外出做官或为吏的意思。 3. 挽船令:指负责挽舟的水手。 4. 采芝人:此处当是指隐士。 5. 平陆: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 6. 无浆卖棘津:棘津,古津渡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浆,即渡河用的船桨。 7. 愧否:意谓因虚度时光而心怀愧疚。
去完善
赏析
《自讼》是南宋诗人薛季宣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在追求知识、道德与功名的矛盾挣扎中所产生的内心忏悔。 首联“学问非干禄,宦游端为贫”,表明了作者求学并非为了获取功名富贵,而仅仅是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有所不同,表现出诗人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 颔联“生慙挽船令,羞杀采芝人”,以“挽船令”和“采芝人”两个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前者是指那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后者则是指那些隐居山林的隐士。诗人认为自己无法像挽船令那样在官场上取得成功,同时也无法像采芝人那样超脱尘世,深感羞愧。 颈联“求牧知平陆,无浆卖棘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诗人希望像牧民一样了解治理之道,却发现自己身处荆棘之地,没有援手。这里“无浆”一词,意味着诗人感到自己无法摆脱现实的困境。 尾联“读书心愧否,何日是来春”,是对自己内心的反思。诗人提出一个问题: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是否心怀愧疚?这种愧疚感源于自己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诗人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早日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讼》是南宋诗人薛季宣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6年至1193年之间,即南宋孝宗年间。这个时期,南宋与金国处于相对稳定的对峙状态,南宋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文化繁荣。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浙江温州人。他自幼聪颖过人,长大后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自讼》一诗中,薛季宣通过对自身命运的反思,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用“青衫”来比喻自己,表达了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屡屡遭逢厄运的无奈。同时,他也以“紫阳”喻指儒家之道,表示自己始终坚守儒家的道德理想,不因个人遭遇而改变。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坚韧不屈的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