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沧浪亭
出门犹未识沧浪,胜日能销一咏觞。
绿障千峦森羽戟,翠绡十顷飐池塘。
清谈杖履穷幽径,归路篮舆带夕阳。
岂是此缨无地濯,可怜长说簿书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外出尚未领略自然的美好,在良辰美景之中能够尽情抒发情感。
绿色的屏障犹如千座山峰,翠绿的薄纱在池塘中飘荡。
在清幽的小路上畅谈哲理,回家的路上沐浴着夕阳。
谁说尘世中没有净土可洗去烦恼,可惜常常被繁琐的公务困扰。
去完善
释义
1. 出门犹未识沧浪:犹未,还没有;识,认识;沧浪,此处指代诗人所游览的沧浪亭,位于苏州,为宋代文学家苏舜钦修建的一座著名亭子。
2. 胜日能销一咏觞: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能销,能够消解、消除;一咏觞,形容诗人在美好的日子里饮酒赋诗,抒发胸臆。
3. 绿障千峦森羽戟:绿障,绿色的屏障,此处指层层叠叠的山峦;千峦,许多山峦;森羽戟,像羽毛一样插在地上,形容树木繁茂的样子。
4. 翠绡十顷飐池塘:翠绡,绿色丝织品,这里用来比喻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十顷,很大的面积;飐池塘,风吹过池塘,激起波浪。
5. 清谈杖履穷幽径:清谈,闲谈;杖履,老年人拄着拐杖走路,这里表示诗人悠哉游哉的状态;穷,探求、寻找;幽径,偏僻的小路。
6. 归路篮舆带夕阳:归路,回去的路;篮舆,竹轿;带夕阳,带着落日的景象。
7. 岂是此缨无地濯:岂是,难道是;此缨,这个水中的植物;无地濯,没有地方可以清洗。
8. 可怜长说簿书忙:可怜,值得同情;长说,经常听说;簿书,书籍;忙,忙碌。
去完善
赏析
《游沧浪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沧浪亭时的所见所思。首联写诗人尚未出门便已感受到沧浪亭的胜景,表示出游之喜悦;颔联描绘了山水风光,绿色的屏障、层峦叠嶂如士兵列阵,翠绿的绸缎般的湖面波光粼粼;颈联描写诗人的行踪,言谈之间拄杖行于曲径通幽之处,归途时乘坐竹轿欣赏夕阳美景;尾联表达了诗人感叹并非没有洗濯世俗烦恼的地方,却可怜一直因公务繁忙而未能如愿。全诗借景抒怀,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渴望宁静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沧浪亭》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具体时间难以确定。然而,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推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袁说友(1140-1204),字商老,号东塘居士,建康府溧水(今江苏溧水)人。他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人物,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郎等职。袁说友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尤其擅长描绘江南水乡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婉约,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南宋晚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由于金兵的不断侵扰,南宋朝廷被迫南迁,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在这一时期,袁说友曾担任地方官员,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他在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努力为百姓办实事。
《游沧浪亭》这首诗是袁说友在一次游览沧浪亭时创作的。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园林建筑。袁说友在游览沧浪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他通过描写沧浪亭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无奈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