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显忠上人归吴郡
秋风随处起,振锡不留行。
却背嵩云去,迎看淮月生。
禅通少林默,诗得杼山清。
几夕岩窗下,忘眠听瀑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到了,阵阵凉爽的微风拂过,师父振荡着锡杖,引领我们前行。
我们即将告别那巍峨壮丽的嵩山,迎接的是月光映照下的淮河。
师父亲传的禅宗少林寺静默无声,只有我得到的诗句如杼山泉水般清澈。
多少个夜晚,我在岩石窗下,听着瀑布声忘记了睡眠。
去完善
释义
1. 锡:僧人的称号。2. 嵩云:嵩山之云,这里借指嵩山。3. 淮月:淮河之月,这里借指淮河。4. 少林: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山少室山麓。5. 杼山:位于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东南。6. 岩窗:指在岩石峭壁上开凿出的窗户,多用于寺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送别情感的诗歌。在诗的开头,胡宿通过“秋风随处起”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悲伤之情。接下来的诗句“振锡不留行”则暗示了显忠上人的离去,其中“振锡”代表僧人出行,而“不留行”则表示他的离去无可挽回。
接下来,诗人通过“却背嵩云去,迎看淮月生”描绘了显忠上人离去的方向,表达了诗人对他的不舍。同时,这两句也通过对比展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之后,胡宿通过“禅通少林默,诗得杼山清”赞美了显忠上人的智慧和才情。其中,“少林”和“杼山”分别代表禅宗和文学成就的象征,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赞誉。
最后,诗人通过“几夕岩窗下,忘眠听瀑声”表达了自己与友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里,“岩窗”代表了他们共同生活的环境,而“听瀑声”则暗示了他们曾经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整首诗通过对秋景、离别场景以及友人品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送显忠上人归吴郡》是胡宿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胡宿在该时期的声望极高。他历任官职,最后晋升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权倾朝野。
胡宿在这个阶段的社会氛围中感受到了文人士大夫对于陶渊明的崇敬和对自然恬淡生活的向往。他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诗作中,表达了他对友人显忠上人的深深祝愿和思念之情。
这个时期正是北宋社会相对繁荣的时期,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禅宗佛教在当时非常流行,许多士人热衷于禅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开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寄予了其对友人在禅宗修行中所获成就的美好祝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