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
江来朱方注之东,海潮怒飞日夕相撞舂。
天将古来义士骨,化作狂澜中央屹立之青峰。
孤根直下二千尺,动影袅窕冲融中。
黄金侧布兰若地,凿翠面面开窗栊。
双桡伊轧破浪屋,恍忽置我高巃嵸。
是时千山雪新霁,水面月出天清空。
涛声四起人籁寂,毛发萧爽琉璃宫。
披衣明发蹑烟霭,决眦俯入归飞鸿。
襟前渤澥歛暝色,袖里岷峨吹晓风。
越南燕北但一气,尘埃野马何时穷。
苍梧虞舜不可叫,王事更恨归匆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水滚滚涌入东边的小镇,海潮汹涌撞击日夜不停。
自古以来的英烈豪杰,他们的骨骸已化作波澜壮阔的青色山峰。
山根蜿蜒向下长达两千尺,身影摇曳在雾气弥漫的景色之中。
黄金一般的光芒洒满兰若之地,绿翠如屏开窗览景。
船只破浪前进,仿佛置身于高高的山顶之上。
此时千山白雪刚化开,水面上月亮升起天空一片空明。
涛声四起,天地间的声音寂静,令人感觉清爽如在琉璃宫殿之中。
披衣而起沿着烟雾攀登,睁眼俯视那归巢的大雁。
胸襟前是渤海的壮丽景色,衣袖里则吹来岷峨山的清晨之风。
从南到北不过一气贯通,尘土飞扬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苍梧山的虞舜时代已是遥远过往,王事的繁忙更让人感叹时光荏苒。
去完善
释义
《题金山》: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的金山岛,因山色金黄而得名。金山原与陆地相连,后来因为长江河道变化而分离成岛屿。
1. 江来朱方注之东:“江”指长江,“朱方”即今江苏镇江;“注之东”是说江水向东流淌。
2. 日夕相撞舂:“撞舂”是形容浪涛撞击岸边的声音。这句诗描述了长江江水的奔腾气势。
3. 天将古来义士骨:这句诗表示金山岛是由古代义士的遗骨所化。
4. 化作狂澜中央屹立之青峰:这句诗描绘了金山岛在狂澜之中屹立不倒的形象。
5. 孤根直下二千尺:这是形容金山岛陡峭的山势。
6. 黄金侧布兰若地:“兰若”是对寺庙的雅称,“黄金侧布兰若地”是说金山岛上有一座宏伟的佛寺。
7. 凿翠面面开窗栊:这句诗表达了寺内窗棂的设计和周围环境的优美。
8. 双桡伊轧破浪屋:“双桡”是指船的两支桨,“伊轧”是划桨的声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乘舟驶过金山寺附近的情景。
9. 高巃嵸:高耸入云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金山岛的高峰。
10. 是时千山雪新霁: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金山时的景象,当时千山白雪初霁,大地银装素裹。
11. 毛发萧爽琉璃宫:形容诗人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清新脱俗的氛围。
12. 披衣明发蹑烟霭:描述诗人披衣而起,踏着晨曦的烟雾,继续游览的景象。
13. 决眦俯入归飞鸿:决眦:睁开大眼睛,用力看。诗人张开眼睛,俯瞰远处回归的大雁。
14. 襟前渤澥歛暝色:“渤澥”是渤海的古称,这里用来形容大海。诗人用襟前的景物来形容眼前的景象。
15. 袖里岷峨吹晓风:“岷峨”是四川岷山的别称,诗人以此来形容远处的山色。这句诗表现了诗人陶醉于美景之中。
16. 越南燕北但一气:这句诗表明诗人已远离家乡,感叹祖国山河辽阔。
17. 尘埃野马何时穷:“野马”指的是旷野上的雾气。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18. 苍梧虞舜不可叫:“苍梧”是古代湖南九嶷山一带的别称,相传舜南巡至苍梧而死;“不可叫”是说无法召唤舜的灵魂。这句诗表达了对古代圣君的怀念之情。
19. 王事更恨归匆匆:诗人感叹公务繁忙,不能尽情游历,心中充满了遗憾。
去完善
赏析
《题金山》这首诗篇塑造了一个雄浑而辽远的画面:江水从东方注入,与海浪日夜撞击;义士的英骨化为狂澜中的青色山峰;山下有高达两千尺的金石山,动影袅窕冲融;在山腰上,有凿翠筑成的窗栊通透;波浪卷过小舟,恍若置身于高峰之上。此时山间雪后初晴,月光洒在平静的水面上,涛声四起,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诗人披衣而起,眼望烟霭和归飞的鸿雁,心怀壮志,感慨无限。
这首诗既有豪放壮丽的山水描绘,又有深沉的历史感怀。诗人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空间、声音和光线的生动描绘,展示了金山附近的壮丽景色。同时,他通过对古人英烈的赞美,表现了自己豪情万丈的英雄气概。此诗情感充沛,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金山》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真德秀所作的一首描绘金山寺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理宗绍定年间(约公元1228年),当时真德秀任江南西路安抚使兼知赣州,奉命镇压农民起义,他在驻防期间游览了镇江的金山寺,写下了这首描绘金山寺美景的诗篇。
在宋理宗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民众疾苦,真德秀作为一位正直的政治家,曾多次上疏陈述民间疾苦,主张改革内政,但其主张并未得到重视和采纳。在这个时期,真德秀的内心充满了忧虑和矛盾,一方面他对国家的未来深感担忧,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种心境在《题金山》一诗中得到了体现,诗人通过对金山寺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北方金国的侵扰使得国家陷入困境,而国内的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也日益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真德秀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文人,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