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萱图二首·其二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馀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萱草在北屋旁生长,色泽鲜艳美好。
对着它酒足饭饱,离它了却无法描述。
子女孝顺的心意,哪里在于荣耀或枯萎?
昨夜天降寒霜,年华中尽显萧瑟。
远方的游子未能归来,内心如捣般激动感慨。

去完善
释义
1. 墨萱图:墨,指水墨画;萱图,绘以萱草的图画。
2. 王冕:元末明初著名画家、诗人。
3. 北堂:古代母亲居住的正房。
4. 馀饮:多余的酒水或食物。
5. 背之那可道:背着它没法说。
6. 荣与槁:草木茂盛和枯萎的状态。
7.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8. 如捣:如同被捶打,形容心情激动不安。

去完善
赏析
《墨萱图二首·其二》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一首描绘母爱之深和游子思念之切的诗。诗人以萱草比喻母亲,通过描述萱草的美丽和鲜艳,表达出母亲的慈爱和善良。同时,诗人又指出,孝顺之心并非在于母亲的荣华富贵,而是在于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绘了霜降之夜的情景,江边的景色显得苍老,游子未能归家,内心的情感如被捣碎般痛苦。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深地表达了对母爱的敬重和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墨萱图二首·其二》是元朝诗人王冕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所作。这一年,元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王冕在乡村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关注民生疾苦,对朝廷的腐朽和民众的苦难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以“萱草”为象征,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