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子规

标题包含
子规
荏苒春三月,声声何处寻。 艰难悲故国,激烈动归心。 血染红英乱,身藏绿树深。 欲归归未得,故故傍人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宝昙,俗姓李,字希古,号竹堂,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 释宝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已逝去三个月,声音在何处寻找? 怀念祖国的心情艰难且悲伤,归来之心激烈翻涌。 英红如血的花朵杂乱盛开,身体隐藏在茂密的绿树下。 想要归来却未能如愿,只能默默地在他人身旁低声吟唱。
去完善
释义
1. "荏苒":时间流逝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三个月的时间过得很快。 2. "子规":又称为杜鹃鸟,其叫声哀怨动人,古人常以此寄托思乡之情。 3. "艰难悲故国":这里的"故国"指的是诗人的故乡,诗人以艰难的心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4. "激烈动归心":"归心"是指想要回家的心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子规鸟的叫声时,心中的思乡之情更加激烈。 5. "血染红英乱":"红英"是指花朵,这句诗描述了子规鸟在枝头啼叫,仿佛用鲜血染红了花朵,使花朵显得凌乱。 6. "身藏绿树深":这句诗描绘了子规鸟藏在绿叶深处,不易被发现。 7. "故故傍人吟":"故故"是形容不断重复的行为,"傍人吟"是指跟着别人一起吟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听到子规鸟的叫声,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想要回家却又不能实现,只能无奈地听着子规鸟的叫声,感受着他人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赏析
《子规》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中令人哀伤的场景。作者在诗中对杜鹃鸟的叫声表示同情和共鸣,反映出诗人对于故乡、祖国强烈的眷恋之情。诗中的“故国”一词暗示了诗人心中深厚的家国情怀,而“激烈动归心”则揭示了这种情感如浪潮般汹涌而来。 同时,诗人运用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红英乱”是杜鹃花的形象比喻,花朵色泽鲜艳犹如鲜血,暗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而“绿树深”则代表诗人在寻找庇护和慰藉的过程中的彷徨无助。诗人也借由“欲归归未得,故故傍人吟”表达了对家乡的渴望以及现实境况的限制,形成鲜明对比。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有深沉的哲学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独特看法和对家乡深深的眷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子规》是南宋诗人释宝昙的一首描绘杜鹃鸟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南宋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乱的历史阶段。 释宝昙,本名史浩,字景卢,号鹤林居士。他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人,曾任尚书右仆射,后出家为僧。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召见和重用,但同时也因为直言敢谏而触怒权贵,多次被贬谪。这使得他在仕途上经历了许多坎坷,也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子规》这首诗中,释宝昙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他写道:“不如归去,催人泪满襟。”这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还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当时的南宋政权偏安江南,面对金兵的侵扰,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得许多文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纷纷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忧虑。释宝昙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