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谷题借景轩赋史簿清荫
竹君如余子琴张,友此百十庸何伤。
听渠风雨夜深语,撼我窗几无边凉。
起来颠倒急穿袜,直恐吾庐变林樾。
却烦清影过墙来,已约姮娥借明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子如同我的朋友般陪伴着我,拥有这么多朋友又怎么会感到孤独呢?在深夜里聆听风雨的声音,仿佛能撼动我的窗户和书桌,让我感受到无尽的清凉。忽然间,我想要赶快穿上袜子去迎接这风雨的到来,我怕我的小屋会变成一片竹林。我希望那清晰的影子可以越过墙壁来到我的身边,我已经约好嫦娥姐姐把月亮借给我欣赏了。
去完善
释义
《用山谷题借景轩赋史簿清荫》: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作者心境的诗。诗中的“山谷”是指黄庭坚,他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借景轩”是黄庭坚的一首诗的题目,意为通过借取景物来构建理想的意境。“史簿清荫”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的题目,该诗描绘了夏日凉爽的树荫。
1. 竹君如余子琴张:这句诗将竹子比喻为一位君主,即诗人自己。“琴张”是一种古代乐器,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形状。
2. 友此百十庸何伤: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情感。“庸何伤”是古代成语,意为没有什么伤害。
3. 听渠风雨夜深语: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夜晚聆听风雨的声音。“渠”在这里是“它”的意思,指代风雨。
4. 撼我窗几无边凉:这句诗表达了风雨过后,诗人心中的宁静与清凉。
5. 起来颠倒急穿袜: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听到风雨声后立即起床的情景。
6. 直恐吾庐变林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担心自己的房屋被风吹倒的担忧。“林樾”是指树林。
7. 却烦清影过墙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清新的树影能够穿过墙壁来到他的家中。
8. 已约姮娥借明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已经邀请嫦娥一起欣赏明亮的月光。“姮娥”是嫦娥的古称。
去完善
赏析
《用山谷题借景轩赋史簿清荫》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然美的诗。诗人以山谷为题,借景轩为背景,通过对竹子、风雨、月光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友情和自然的感悟。
首先,诗人以竹子和琴声为比喻,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这里的“竹君”和“余子”分别指代自己和朋友,而“琴张”则暗示了他们的共同爱好和默契。诗人认为,有百十位这样的朋友相伴,人生就不会感到孤独和忧伤。这种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其次,诗人通过描述风雨夜的景象,传达了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听渠风雨夜深语,撼我窗几无边凉”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夜晚,窗外的声音使诗人感受到无尽的清凉。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风雨生命和情感,使之成为与诗人对话的对象。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穿上袜子后的情景,表达了对自己住宅环境的热爱。“起来颠倒急穿袜,直恐吾庐变林樾”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迫不及待地穿上袜子,仿佛担心自己的家会变成一片树林的景象。这里,诗人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清影和月亮,表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却烦清影过墙来,已约姮娥借明月”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邀请清影和嫦娥共同欣赏明月的场景。这里,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和拟人手法,赋予了月亮神秘的色彩和浪漫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总之,《用山谷题借景轩赋史簿清荫》这首诗,通过对竹、风雨、月光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友情和自然的感悟。诗中既有对朋友的珍视,又有对自然的敬畏;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又有对和谐的追求。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用山谷题借景轩赋史簿清荫》是南宋诗人释宝昙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初,即南宋初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战乱后的恢复期,国家内外交困。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释宝昙曾担任过佛门僧官,后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寺院,流寓各地。这些经历使他对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
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对北方沦陷区无力收复。这使得许多文人志士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纷纷通过文学创作抒发爱国情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释宝昙以黄庭坚的诗句为题,表达了对于美好景致的关注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同时也寓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