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赵叔鲁
相知言莫尽,别后意如何。
命笑春冰薄,愁因夜雨多。
全家寓京国,无地著吟哦。
会得穷通理,从余缉薜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互相了解的话语难以说完,分别之后的情感又如何呢?命运的欢笑如同春天的冰块般短暂,忧愁则因夜晚的雨水而变得沉重。全家都居住在繁华的京城,却找不到一处可以吟诗的地方。如果可以理解贫穷与通达的道理,那么就跟随我去采集那些美丽的花朵吧。
去完善
释义
《寄赵叔鲁》注释如下:
1. 相知:相互了解的朋友。这里指与赵叔鲁的深厚友谊。
2. 言莫尽:言犹未尽,意指表达不尽彼此的情谊。
3. 别后:指分别以后的日子。
4. 命笑春冰薄:表示生活贫困,命运多舛,如同春天的冰一样脆弱。
5. 愁因夜雨多:忧愁来源于生活中的困苦,如漫漫长夜中的雨水。
6. 全家寓京国:指全家人都居住在京城。
7. 无地著吟哦:没有地方可以安放自己的诗心和情感。
8. 会得:懂得,理解。
9. 穷通理:指人生的贫贱富贵皆有定数。
10. 从余缉薜萝:追随我一起隐居山林,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薛师石写给他的朋友赵叔鲁的,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形象化,使诗意盎然。
首联“相知言莫尽,别后意如何”,点明诗歌主题——友情与离别。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相聚时的畅谈以及别离后的思念之情,凸显出友谊的深厚。这种“言之不尽”的情绪展示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及真挚。
颔联“命笑春冰薄,愁因夜雨多”,诗人以“春冰薄”和“夜雨多”为意象,隐喻自身命运的曲折、社会的动荡,以及与友人分别后心中的忧虑。“命笑”与“愁因”形成鲜明对照,展现出诗人面对困境的无奈与坚强。
颈联“全家寓京国,无地著吟哦”,描述了诗人全家寄居京城的生活状况。这里“无地著吟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深切忧虑。这不仅体现出他生活所困的处境,还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
尾联“会得穷通理,从余缉薜萝”,诗人则寄语友人要以通达的心态看待命运起伏,学会淡泊名利。这一句既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对友人的劝诫和鼓励。最后“从余缉薜萝”也表达了希望对方能与他共同归隐山林,共度闲适生活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赵叔鲁》是南宋诗人薛师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特殊时期。金兵入侵中原,导致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府。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关心国家兴亡,忧虑战乱。
薛师石,字叔辽,一名立山,号东阆。其父薛儋,南宋时曾出任汉阳知县、行在户部郎中等职,他的兄长薛弼也是南宋的一位官员。因此,薛师石成长于一个文人世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在诗文创作上有着较高的造诣,尤其是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和时代密切相关。据史书记载,薛师石在南宋期间曾任州郡官吏,后因战乱辞官归隐。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赵叔鲁。赵叔鲁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与薛师石交往甚密,经常一起切磋学问、谈论时事。然而,由于战乱的影响,他们被迫分离,彼此思念。于是,薛师石写下了这首《寄赵叔鲁》来表达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战乱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