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 茱萸女
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
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
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
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
平明折林树,日入反城隅。
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
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阴的柳家女子,在重阳节那天采摘茱萸。
又找到了邻居作伴,两人都成了田野间的美丽佳人。
她们将鲜花插在高耸的发髻上,将果实放在长长的裙子上。
她们的性格天生就慢悠悠的,与那些惊讶的丈夫无关。
白天的时候去折树林里的树枝,太阳落山时返回城角。
那些侠义之士邀请她们一起喝酒,路过的行人会递来简短的书信。
这两位美丽的女子自然有各自的归宿,年轻人不必犹豫踌躇。
去完善
释义
山阴:古县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
九日: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民间有登高祈福的习俗。
茱萸: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呈紫色,可食用,古人认为能辟邪祛病。
陌上:田野间的道路。
插花:将花插在头发上。
高髻:古代妇女的发髻。
结子:指茱萸的果实。
长裾:长裙,此处指女子的衣襟。
作性:性格。
恒:一直。
迟缓:缓慢,不着急。
非关:不是因为。
诧:惊讶。
丈夫:男子,这里指的是年轻男子。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折:折断。
林树:树木。
日入:日落。
反:返回。
城隅:城墙角落。
侠客: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里指的是年轻男子。
邀:邀请。
罗袖:丝织品的袖子,这里指的是女子。
行人:路上遇到的人。
挑:挑选。
短书:短信。
蛾眉:美女。
主:主人。
年少:年轻人。
莫:不要。
踟蹰:犹豫不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 茱萸女》描绘了一位名叫山阴柳家的女子在重阳佳节采茱萸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首联“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点明了女子的身份、地域和节日背景。次联“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则暗示了女子的友人和她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颔联“插花向高髻,结子置长裾”刻画了女子的美丽姿态。她用茱萸装饰自己的头发,将茱萸子系在长裙上,显得既古朴又优雅。这一联展现了女子独立自信的品质。
颈联“作性恒迟缓,非关诧丈夫”表明女子的性格温和稳重,并不像男性那样急躁。这表现出她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从容。
尾联“平明折林树,日入反城隅。侠客邀罗袖,行人挑短书。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交代了女子一天的劳作生活,她在清晨采摘茱萸,傍晚返回城隅。诗中还提到侠客邀请她共舞,行人为她传递情书。然而女子早已心有所属,年轻的人们不要徒劳无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女子采茱萸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行为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坚贞,展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 茱萸女》是唐朝诗人万楚所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5年前后,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百姓疾苦重重,万楚作为一个敏感而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此时,万楚的生活困顿,人生失意。然而,他并没有被艰难困苦击垮,反而在诗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这首《杂曲歌辞 茱萸女》中,万楚以质朴的文字描绘了一位朴实无华的村妇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乱时期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万楚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他在诗歌中以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人们对战争和人性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