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观妓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鬬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妬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西施曾经那看似无邪的素纱戏水时光已逝,如今的碧玉正与华丽竞艳。
她的眉毛如萱草般美丽迷人,红色裙裾连石榴花也嫉妒三分。
新歌唱得悦耳动人,醉舞时的眼神妩媚撩人。
谁能说五色丝线能延寿,反而成为了葬送她的葬身之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施:古越国美女,曾为吴王夫差妃子,相传她曾浣纱江畔,后世常以“浣春纱”作为西施的典故。
2. 谩:同“漫”,随意。
3. 碧玉:晋代乐伎石崇宠妾绿珠的美称,这里借指丽人。
4. 鬬:同“斗”,竞争。
5. 丽华:南朝陈后主皇后张丽华,美丽动人,此处借指美人。
6. 眉黛:古代妇女以黛画眉,这里指女子的眉毛。
7. 萱草:又称忘忧草,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
8. 红裙:古代妇女穿的红裙子,这里代指美女。
9. 石榴花:石榴花的颜色鲜艳如火,这里用来形容女子美艳。
10. 新歌一曲:指丽人唱的新歌。
11. 艳:羡慕。
12. 醉舞:醉酒跳舞。
13. 双眸:双眼。
14. 敛:收起。
15. 鬓斜:头发散乱的样子。
16. 五丝:古代端午节有佩戴五色丝线的习俗,认为可以驱邪避瘟,延长寿命。
17. 续命:延续生命。
18. 君家:您家里。
去完善
赏析
《五日观妓》是一首描绘美丽歌妓的诗。诗人以“西施”和“碧玉”这两位古代美女的典故来形容眼前这位女子的美貌,通过对比展示了她的魅力。同时,通过“眉黛”、“萱草色”、“红裙”、“石榴花”等词语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这位女子美妙的歌声和新颖的舞蹈。她们令人陶醉,使人神往,进一步展现了女子的才艺和风华绝代。然而,结尾一句“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意味深长。“五丝”指的是古代端午节系在手腕上的五色线,有驱邪避灾的意义。然而,这位美丽的女子尽管如同五丝般鲜艳多彩,却无法延续自己的生命。这句话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也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生命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日观妓》是唐代诗人万楚所著。这首诗描述了端午节期间,诗人观看歌妓表演的场景。据史书记载,万楚生活于唐玄宗时期(公元712年-756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歌妓行业在当时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喜欢与她们交往。万楚作为一名文人,自然也对这些歌妓有所关注。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歌妓们的美貌、才艺以及她们的哀愁,反映了当时歌妓生活的部分真实面貌。
总的来说,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是一首描绘唐代端午节期间歌妓表演的诗篇;其次,诗人的观察视角主要来自当时社会中的文人阶层,他们普遍对歌妓这一职业有较高的认同感;最后,作品表现了诗人在观察歌妓表演的同时,也对她们的生活和命运表示出一定的同情和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