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五首 其十
今年月,去年月,四海九州同皎洁。去年人,今年人,鼻孔依前搭上唇。只道年年人与月,一回相见一回新。或修行,蔌供养,马师鼓起无风浪。争如此夜十分圆,人在妙峰孤顶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今年、去年的每月,全国各地都共享着明亮的月光。去年的人,今年的人,他们的鼻子和嘴唇依然像以前那样。只是觉得每年的人和月亮都在变化,每次见面都有新的感觉。有人修行,有人供养,马师鼓起勇气面对平静的风浪。就像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满一样,人们站在奇妙的山峰之巅。
去完善
释义
1. 四海:泛指全国各处。
2. 九州:中国古时的九个地理区域,此处也代指全国各地。
3. 皎洁:明亮洁白。
4. 鼻孔:鼻子的通道部分。
5. 上唇:嘴巴的上方部分。
6. 只道:只知道。
7. 马师:这里是指佛教禅宗的祖师马祖道一。
8. 鼓起:使鼓声响起的动作。
9. 无风浪:没有风浪的意思。
10. 妙峰:佛教中象征高洁的象征物,此处以妙峰比喻月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偈颂十五首 其十》是宋代诗人释宝印的作品。在诗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以及人性与自然界的融合,表达出深刻的哲理思考。
首句“今年月,去年月,四海九州同皎洁”,点出了时间流逝和空间的广阔,表达了无论是今时明月还是往昔的月亮,它们都是同样的明亮、清澈,照耀着四方的土地,展现出诗人的宽广胸怀和浪漫情怀。接下来,“去年人,今年人,鼻孔依前搭上唇”,描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变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在生活中都需要呼吸,这意味着生存的本能和精神追求始终存在。
中间两句“只道年年人与月,一回相见一回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观察和理解。尽管日月年年相似,但每一次的遇见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观点强调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后半部分,“或修行,蔌供养,马师鼓起无风浪”,这里提到了修行和供养,强调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对信仰的坚定。接下来的句子“争如此夜十分圆,人在妙峰孤顶上”,是对月亮和人在世界上的位置进行了对比。诗人用月圆之景寓意人生的圆满,而人们犹如站在妙峰之巅,俯瞰世界的辽阔,感慨人生的无常和短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十五首 其十》是宋代著名诗僧释宝印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尤其是诗歌创作方面。释宝印作为一位僧人,他的作品通常充满了禅意和哲理,这首《偈颂十五首 其十》也不例外。
在释宝印生活的时代,禅宗思想非常流行,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喜欢参禅悟道。释宝印本人也是一位禅宗高僧,他的诗歌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感悟。
在这个时间段内,宋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禅宗逐渐成为佛教的主流。此外,宋代文人墨客热衷于诗歌创作,他们的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