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后 其三
晓霜初甃瑶池薄,脱稻新炊玉粒香。
向我岁寒惟有菊,葛巾时为酦醅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黎明时分,拂晓的寒气逐渐消失,瑶池边的霜露也变薄了;刚刚收获的新稻谷经过烹饪,散发出如玉般清香的味道。在我这寒冷的季节里,只有菊花陪伴着我;我用葛布头巾捆扎着发酵的酒酿,忙碌不停。
去完善
释义
1.晓霜:早晨的霜冻。
2.甃:原指井壁,这里引申为铺砌。
3.瑶池:本指神话中的仙境,此处借指江南水乡。
4.脱稻:收割稻谷。
5.新炊:刚刚烹饪好的食物。
6.玉粒:比喻晶莹如玉的米粒。
7.岁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喻指困境。
8.葛巾:用葛草编织的头巾,是古代文人雅士的标志。
9.酦醅:二次发酵的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黄裳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色的诗歌。诗中通过描述“晓霜”、“瑶池”、“脱稻”、“玉粒香”等元素,展示了冬天早晨的寒冷和乡村生活的宁静。诗人以稻田丰收为背景,以“晓霜”为线索,突显出冬天的气息。而“玉粒香”则形象地描绘出稻谷的香味,传达出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此外,诗中还提到“岁寒惟有菊”,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盛开的喜爱,凸显了菊花的坚韧和高洁品质。结尾处“葛巾时为酦醅忙”则表现了诗人在寒冷冬日里,一边忙碌着酿酒,一边欣赏着美丽的菊花,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后 其三》是唐代诗人黄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至天宝三载(744年)之间。这一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黄裳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在青年时期就展露出过人的才情,深得皇帝的赏识。然而,尽管才华横溢,他却始终未能在官场上取得更高的地位。这可能与他淡泊名利、乐于隐逸的个性有关。这首诗正是他在这个时期对个人境遇和时代的思考与感慨的体现。
在这一时期,唐朝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富裕。然而,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奢靡之风逐渐盛行,士大夫阶层也逐渐腐化堕落。黄裳对此感到忧虑和痛心,因此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的担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冬后 其三》这首诗是黄裳在唐朝鼎盛时期对个人遭遇和时代背景的思考与感慨的产物。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