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三峡桥

标题包含
三峡桥
生平有志在山水,得绂此邦非偶尔。 行行白鹿书院来,小舆竹迳松阴里。 轻雷急鼓山前闻,飞梁截截水下喷。 有如蛟龙卷沧海,怒气直欲山前吞。 劝客倚栏同把盏,低头千夫眩双眼。 自非建始决金隄,端是晋阳彻三板。 手摩题石苔藓斑,驻看未饱不忍还。 谁能挽之出庐山,一洗尘俗清人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此生致力于游历山水,来到此地并非偶然。 行走间来到了白鹿书院,乘坐着小轿穿梭在竹林和松树之下。 山前的轻雷声与急鼓声交汇入耳,飞梁下湍急的水流飞溅。 仿佛是蛟龙卷起沧海的波涛,怒意席卷而来吞噬群山。 邀请客人一同靠在栏杆上举杯,俯视下方的美景令人目眩神迷。 如果不是建筑者的坚韧犹如金城汤池,或许这就是三晋大地筑成的壮观景象。 手抚石碑上的青苔斑驳,驻足欣赏不愿离去。 究竟谁能把这美景从庐山拉出来,给世间带来清新脱俗的感觉呢?
去完善
释义
1. 生平:这里指个人生活经历; 2. 有志在山水:喜欢山水; 3. 绂:原指一种丝织的带子,这里代指官职; 4. 此邦:这个地方,这里指作者所在的地方; 5. 非偶尔:不是偶然的; 6. 白鹿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境内的著名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37年); 7. 小舆:小车; 8. 竹迳:竹林中的小路; 9. 轻雷急鼓:形容雨声; 10. 飞梁:这里指浮桥; 11. 截截:水势汹涌的样子; 12. 蛟龙卷沧海:形容水流湍急的景象; 13. 怒气直欲山前吞:形容水流气势磅礴; 14. 劝客:邀请客人; 15. 把盏:拿着酒杯; 16. 低头千夫眩双眼:形容桥下水流壮观; 17. 自非建始决金隄:暗用战国时期邺令史起治理漳河的故事; 18. 端是晋阳彻三板:引用晋阳修汾水、齐侯筑长城的典故; 19. 题石:石刻碑文; 20. 苔藓斑:青苔痕迹; 21. 未饱:指欣赏不够; 22. 谁能挽之出庐山:谁有能力改变这景象; 23. 一洗尘俗清人间:希望能洗净尘世烦恼。
去完善
赏析
《三峡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白鹿书院时的所见所感,着重刻画了三峡桥的壮丽景色。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展现了三峡桥的壮观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山水的热爱。 首联中,诗人表明自己生平的志向在于欣赏山水之美,来到此地并非偶然。这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即强调山水之美的欣赏和追求。 颔联中,诗人描述了自己行走在白鹿书院的小道上,周围环境充满了竹子、松树等自然景物。这里的环境宁静而美好,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 颈联中,诗人通过轻雷急鼓的山前声音,飞梁截截的水下喷涌,以及蛟龙卷海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三峡桥的壮丽景观。这里的力量与气势,使人心旷神怡。 尾联中,诗人邀请同伴一起倚栏把酒,共同欣赏眼前的美景。这里的景色如此迷人,使得诗人和他的朋友都陶醉其中,不愿离去。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峡桥》是南宋诗人钱闻诗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年代不详。在当时的江南地区,文人墨客们纷纷以山水为题材,抒发个人的情感和理想。 钱闻诗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富有哲理著称。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鼎盛时期,也见证了江南地区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南宋朝廷的日益腐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生活的同情。而钱闻诗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才情,创作出许多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诗篇,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