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居十六首 其六
好语噤难出,卑词强应酬。
只云逃口祸,却恐遂成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妙的言辞难以表达,低声下气勉强应付。
只说为了躲避口舌之争,却担心最终成了小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燕居十六首:指彭龟年的诗《燕居十六首》中的第六首。
2. 彭龟年:南宋诗人。
3. 好语噤难出:意指想说一些有意义的话却难以出口。
4. 卑词:谦恭的言辞。
5. 强:勉强地。
6. 应酬:应付他人。
7. 只云:只是说。
8. 逃口祸:逃避因言语而引起的祸端。
9. 却恐:恐怕。
10. 遂成偷:指逐渐变得苟且偷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因顾忌口舌之争而选择回避和沉默的心态。他用“好语噤难出”描绘出那种想说真话却又无法表达的无奈。同时,用“卑词强应酬”表现了自己在现实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迎合与妥协的姿态。最后两句“只云逃口祸,却恐遂成偷”,揭示出诗人虽然为了避开口舌之祸而选择了顺从与掩饰,但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带来更深层次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失。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挣扎和无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燕居十六首·其六》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彭龟年所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正值彭龟年因论事不合朝廷,被弹劾后罢官时期。这一阶段,彭龟年在政治上深感无奈,他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因此在诗中抒发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悲凉之志。
这个时期的南宋,政治腐败、宦官弄权现象严重。面对外敌入侵,南宋朝廷在抗金问题上举棋不定,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彭龟年在此时仍然关心国家兴亡,坚持主张抵抗外敌,劝谏皇帝励精图治,显示出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综上所述,《燕居十六首·其六》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彭龟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遭遇的人生际遇,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情怀。这首诗既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也是诗人对理想社会的一种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