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

标题包含
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
一穗藜烟待校书,携书且此作师儒。 扶持学法防时弊,教养人材应世需。 兰芷汀洲身外楚,菰莼乡国梦中吴。 片帆好趁秋风便,吟过洞庭青草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连文凤"的具体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名字在公开资料中的记录较少,或者您提供的信息有误。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一束藜草烟雾等待著校订书籍,带著书本在此地担任教师的角色。 教育学生防止社会问题时,培养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如同生长在泽畔的兰芷一样,我的家乡却离我如梦中遥远的故乡。 我应该利用顺风的帆船,经过洞庭湖和青草湖去实现我的理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这首诗是作者送别刘悦心去浏阳担任教授时的赠诗。 2. 一穗藜烟待校书:形容等待校书的急切心情,藜烟指清晨的炊烟。 3. 携书且此作师儒:携带书籍在此地担任教师的角色。 4. 扶持学法防时弊:协助学生学好法律,防止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5. 教养人材应世需: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6. 兰芷汀洲身外楚:兰芷指兰花和白芷,比喻高尚的品质;汀洲指水边的平地,此处泛指浏阳地区;身外楚指浏阳地处楚国故地。 7. 菰莼乡国梦中吴:菰莼指生长在湿地中的植物;乡国指故乡;梦中吴指梦见故乡的情景。 8. 片帆好趁秋风便:片帆指一只船;好趁秋风便指趁著秋高气爽的风势。 9. 吟过洞庭青草湖:吟过指乘船经过;洞庭、青草湖均为湖南境内的湖泊。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一穗藜烟待校书,携书且此作师儒”,表达了作者对于刘悦心教授的期许与信任。藜烟指点燃的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这里代表了学校的严谨治学风气。“待校书”则暗示了刘悦心教授即将上任的学术重任。紧接着“携书且此作师儒”一句,传达了刘教授胸怀壮志、决心献身教育的信念。 颔联“扶持学法防时弊,教养人材应世需”,强调刘教授在担任教育职务时应关注当前社会的弊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国家教育改革的热切关注和坚定信念。 颈联“兰芷汀洲身外楚,菰莼乡国梦中吴”,描述了诗人远离故乡、独在异乡的寂寞心情。他虽身处江南水乡,却心系遥远的楚国故地。“菰莼乡国梦中吴”中的菰莼是一种水生植物,这里的意象将诗人思乡的哀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片帆好趁秋风便,吟过洞庭青草湖”,则表现了对刘教授上任之路的美好祝愿。诗人期望他一路顺风,欣赏沿途美景,顺利抵达目的地。同时,以洞庭青草湖的美景衬托刘教授的才华横溢,更彰显出作者对他的赞誉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是元代诗人连文凤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元朝末年,大约在公元13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连文凤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是南宋的官员,但在南宋灭亡后,他失去了官职,开始了流浪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刘悦心。刘悦心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被任命为浏阳的教授,即将离开故乡前往新的任职地。连文凤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他写了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知识分子都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连文凤和刘悦心都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理和智慧。这种精神在《送刘悦心教授任浏阳》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