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惠日庵访尼题亭子上
矮矮墙围小小亭,竹林深处昼冥冥。红尘不到无馀事,一炷烟消两卷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低矮的围墙环绕着小巧的亭子,竹子丛中显得昏暗不明。繁华俗世的影响无法到达这里,无事可做,只能看着香烟燃尽,读着经书打发时间。
去完善
释义
《过惠日庵访尼题亭子上》孟淑卿:这是一首描绘僧人生活的诗。下面是诗句的注释:
1. 过惠日庵:惠日庵,寺庙的名字。过,拜访。
2. 访尼:尼,对出家女子的尊称,这里指女僧人。访,拜访。
3. 题亭子上:在亭子上写诗。题,书写。
4. 矮矮墙围小小亭:描述了亭子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
5. 竹林深处昼冥冥:描述了竹林深处的幽静景象。昼冥冥,形容白天光线暗淡。
6. 红尘不到无馀事:形容寺庙环境清幽,远离尘世的纷扰。红尘,代指繁华的尘世。
7. 一炷烟消两卷经:形容僧人的生活情景。一炷烟,指烧香;两卷经,指诵读经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首句“矮矮墙围小小亭”为我们展现了惠日庵的简单而古朴的样貌。第二句“竹林深处昼冥冥”则通过竹林深处的幽暗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这里的寂静与私密性。接下来的两句“红尘不到无馀事,一炷烟消两卷经”表达了诗人对于尼姑生活的向往,她们远离尘世的纷扰,过着清静寡欲的生活,只有袅袅炊烟和诵读经文的声音相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惠日庵访尼题亭子上》是明朝诗人孟淑卿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中叶,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孟淑卿身处其中,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孟淑卿生活的时代,宦官权势熏天,朝廷内外纷争不断,百姓疾苦重重。诗人孟淑卿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对民间的苦难有着深厚的同情和关注。在这首诗中,他以“欲问前程心事外,一番风雨一番晴”的诗句,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此外,孟淑卿在这首诗中还表达了他的宗教信仰。他到过惠日庵访尼,并在亭子上题诗,这体现了他对佛教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思考。在诗人看来,宗教信仰是人们在黑暗时代寻找光明和力量的一种方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