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夏和周宰
爱公北堂幽,背郭出尘外。
登临揽万象,气宇自怡泰。
目寄孤归鸿,道存不下带。
山水含清晖,况复总其会。
隔岸列乔松,亭亭若车盖。
云过矫虬龙,风来听竽籁。
于此省借留,饥民斯有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爱公居住在北堂这个清幽之地,远离城市的喧嚣。登高望远,他的气质风度自然流露出怡然自得。他目光投向远处的孤鸿,追寻着心中的道义。山水间蕴藏着清秀的光辉,更因为他而汇集起来。对岸排列着高大的松树,好像华盖一样耸立。云朵飘过,好像矫健的虬龙;风声吹拂,仿佛可以听到竽瑟的声音。在这里,人们深思了如何借用保留这片美景,这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依靠。
去完善
释义
1. 爱公:周县宰,即诗题中的周宰,这里的“爱”是动词,表示敬爱。
2. 北堂:古代位于厅堂北面的房子,常用于宴饮、读书、休息等。
3. 背郭:指离城市远的地方。郭,外城。
4. 万象:一切景象,这里主要指大自然中的景物。
5. 气宇:风度、气概,这里用来形容周宰的气度。
6. 怡泰:安逸、自在的样子。
7. 目寄:用眼神寄托思绪。
8. 孤归鸿:孤独的回归的大雁,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
9. 道存:道理存在于内心。
10. 不下带:指穿着整齐的服装,不随便脱下腰带,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11. 清晖:清澈的光辉,这里指山水的光辉。
12. 况复总其会:意思是加上其他的美景,就更加完美了。
13. 隔岸:对岸。
14. 乔松:高大的松树。
15. 亭亭:耸立的样子。
16. 车盖:古代车篷,形状像伞,这里用来比喻乔松的形状。
17. 矫:使弯曲的物体变直,这里用来形容云的形状。
18. 龙:指的是天上的云彩。
19. 竽籁:管乐器的声音。
20. 省借留:了解、明白暂时停留的道理。
21. 饥民:遭受饥饿的百姓。
22. 斯有頼:有所依靠。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精神的诗词。诗人在夏日傍晚,游览了周宰的北堂,欣赏了美好的景致。诗人从“登临揽万象”开始,描述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接着,他通过“目寄孤归鸿,道存不下带”两句,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的思考。
随后,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风景:山水相映、松涛阵阵,还有云彩随风舞动,宛如矫虬翻腾,风声如同竽籁吹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还提到在此地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为那些需要帮助的饥民提供支持。这种关注民生的心怀,也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界的深入观察。在他的笔下,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辰年(1156)的夏季,南宋诗人李吕(约1125-1191)写下了这首诗《丙辰夏和周宰》。此时,李吕年约30岁,刚刚步入中年。在宋代文人看来,这个年纪正是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关键时期。
李吕生活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这是一个政权更迭、战乱频仍的时代。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北宋灭亡。南宋初期,虽然宋室南渡,偏安一隅,但朝廷腐败,政治黑暗,民生疾苦。这让李吕深感忧虑,他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挽回时局。
这首《丙辰夏和周宰》,是李吕为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而创作的。诗中描述了夏日的炎热,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关切。同时,他还提到了“两浙民力疲”,暗示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
李吕的诗歌以关注现实、关心民生为主题,表达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吕对这个时代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