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黄象之韵
踈山元是读书山,相望麻姑旧醮坛。
梵刹雄夸今日胜,隠居谁作故人看。
闲随米运川涂迥,喜入林亭境界宽。
我已经营谢公屐,竚君好去九迁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稀疏的山脉原本是读书的好地方,与麻姑的旧祭坛相互对望。
宏伟的寺庙彰显出如今的盛况,谁能关注那些曾经的隐士呢?
闲暇时,顺着米运川蜿蜒的小路漫步,高兴地走进树林中宽广的亭台。
我已经在准备谢公的登山鞋,期待着你的到来,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踈山":指桂林的山脉,这里的“踈”为古字,同“疏”,意为分散、分布。
2. "读书山":泛指适合文人墨客隐居的地方。
3. "相望麻姑旧醮坛":其中“麻姑”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女,负责每月向西王母献长寿草。这里的“醮坛”指的是祭祀神灵的场所。
4. "梵刹":佛教寺庙的别称。
5. "米运":指南朝诗人米友仁,他曾在桂林一带游历,并留下不少画作。这里用来代指游历山水的行为。
6. "林亭":指树林和亭子,在这里与“米运”一起构成一种自然风光的象征。
7. "我已经营谢公屐":其中“谢公屐”是指东晋名士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用于翻山越岭游览山水。作者以此表示自己已做好游览山水的精神准备。
8. "伫君好去九迁官":其中“九迁官”是形容频繁调任的意思,表示希望友人能步步高升。
去完善
赏析
《次黄象之韵》是南宋诗人李吕的作品。在这首诗中,李吕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山川、古刹、隐居生活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黄象之韵》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吕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190年至1279年之间。
李吕,字滨老,湖南郴州人。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成年后,他历任州县官员,官至太常博士、国子监祭酒等职。他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对外不能抵御蒙古侵略,对内不能安抚百姓疾苦,使得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吕深感忧虑,于是辞官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以期唤醒民众,振兴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李吕广泛结交文友,积极参与诗词歌赋的唱和活动。他与黄象之的友谊正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黄象之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的友谊不仅在诗词创作上相互激励,而且在共同关心国家命运、为民谋福祉的道路上携手同行。
《次黄象之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李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这首诗既体现了李吕与黄象之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文人志士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与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