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膝庵
青山不世情,终日独我顾。
修竹岁寒姿,不受纤尘污。
开窗寄数椽,良以二者故。
出门欲求益,擿埴未识路。
屠酤难与语,余子安足数。
岂无王侯家,摇尾觊一遇。
自分踈懒性,初非俳优具。
由来势利交,朝且不保暮。
何如翳环堵,静对古人语。
从渠不我与,聊复吟梁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翠山峰并无非凡情感,每日只有我独自关注。
挺拔竹林彰显寒冬风姿,不为细微尘土所污。
开窗迎来几间小屋,只因两者皆美。
外出寻求更多裨益,却似栽入迷途。
那些庸俗之辈难以对话,这些人如何值得计数。
并非没有王侯人家,可是他们只会摇尾乞怜等待机遇。
知道自己疏懒的个性,本来就没有表演的天赋。
一直以来都是势利的交往,早上或许还在一起,傍晚就可能散了。
哪比得上在环绕的墙壁下遮挡风雨,静静地与古人对话。
管他是否愿意与我相伴,姑且再吟诵一遍《梁甫吟》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山:指山峦青翠。
2. 不世情:不随世俗之情。
3. 修竹:挺拔的竹子。
4. 岁寒姿:比喻在困难或困厄中的坚定品质。
5. 纤尘污:意指一点尘土也不受污染。
6. 数椽:几间房子。
7. 良以二者故:主要是因为这两者。
8. 出门欲求益:离开家门寻求益处。
9. 擿埴未识路:比喻在路上迷失方向。
10. 屠酤:从事屠沽职业的人。
11. 余子:其他人。
12. 安足数:不值得提及。
13. 王侯家:指权贵豪门。
14. 摇尾:形容卑躬屈膝、阿谀奉承的行为。
15. 觊一遇:希望得到一次机会。
16. 自分:自己认为。
17. 疏懒性:疏离懒散的性格。
18. 俳优具:戏剧演员,这里指擅长应酬、善于表演的人。
19. 势利交:权势和利益的交往。
20. 从渠:任由别人。
21. 不我与:意指疏远或者背离。
22. 梁甫:古代琴曲名,也代指隐居。
去完善
赏析
《抱膝庵》是南宋诗人李吕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我的感悟,表达出对世俗的淡然和对自然的向往。
首联“青山不世情,终日独我顾”,描述了青山的宁静与恒久,以及自己对青山的眷恋。这里的“世情”是指世俗的人情冷暖,而“独我顾”则表达了诗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对青山的喜爱和依赖。
颔联“修竹岁寒姿,不受纤尘污”,通过描写修竹的形象,表现了竹子在寒冷的季节中依然保持挺拔的姿态,不受任何污秽的影响。这里暗示了诗人的高尚品质和高洁情操,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颈联“开窗寄数椽,良以二者故”,诗人选择在窗户旁搭建简陋的房屋,以便更好地欣赏青山和修竹的美景。这里的“良以二者故”,意味着诗人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自己的心境平和。
接下来几联,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嘲讽。如“出门欲求益,擿埴未识路”,描绘了诗人想要走出家门寻求真理,却因为道路崎岖而不辨方向。“屠酤难与语,余子安足数”,表明了诗人与那些市井小人难以交流,认为他们不足以与自己为伍。同时,诗人也讽刺了那些追逐名利、趋炎附势之人,如“岂无王侯家,摇尾觊一遇”,揭示了他们为了荣华富贵而卑躬屈膝的态度。
最后两联,诗人强调了自己崇尚自由、淡薄名利的性格。“自分踈懒性,初非俳优具”,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懒散性格的认可,认为自己并非擅长逢场作戏之人。“由来势利交,朝且不保暮”,揭示了世俗社会中势利之交的不稳定,表现出诗人对这些事情的蔑视。
总之,《抱膝庵》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世俗之丑的批判,以及他那淡泊名利、遗世独立的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抱膝庵》是宋朝著名诗人李吕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隐逸的情怀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创作背景如下:
1. 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诗歌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南侵,社会动荡不安。
2. 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李吕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数次被贬谪。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他逐渐厌倦了官场的争斗,向往山林的宁静生活。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时,充分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3. 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们普遍崇尚隐逸之风,认为隐居山林是超脱世俗纷争、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此外,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允许文人们完全逃避现实,因此,很多文人都会在现实中寻找一种平衡,既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又能保持自己的高尚品质。在这种背景下,李吕创作了这首《抱膝庵》,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