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

标题包含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
吾慕严子陵,躬耕寄事外。 弗听有道举,安得从郭泰。 耻因粟五斗,陶令腰束带。 三贤甘寂寞,举世惜机会。 是心本通明,忍把客尘盖。 洗耳颍阳水,要使闻清籁。 纷纷难与言,简篇犹可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吕(1902年-1970年),原名李树藩,字吕,号竹君,河北安国人。中国著名书法家、教育家。 李吕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行书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很仰慕严子陵的生活方式,他通过亲自耕作来寄托内心的超脱世俗之情。他不屑听从那些看似有道理的建议,怎么能够像郭泰那样高洁呢?他对于因为五斗米而受到官职的侮辱感到羞愧,就像陶令陶渊明一样系紧腰带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三个贤能的人都甘愿忍受寂寞,然而整个世界却都在惋惜失去的机会。他们的内心原本通透明亮,但是忍耐着世俗的尘埃。他们到颍阳水边去洗耳朵,希望可以听到那清净的天籁之音。这些人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只有通过诗篇才能寄托这份感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严子陵:指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曾任新野令,归隐不仕。躬耕:亲自耕种。 2. 有道举: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之一。郭泰:即东汉末名士郭泰。此处意为放弃科举,跟随郭泰一样隐居。 3. 五斗米:比喻微薄的俸禄。陶令: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别称,曾为彭泽令。束带:整饬腰带,表示郑重。 4. 三贤:指严光、陶渊明和郭泰。寂寞:默默无闻,不被世人所知。 5. 举世:全世界。机会:通过举荐、科举等途径升官发财的机会。 6. 心:指向往隐居的心。通明:通透光明。忍把:忍受把持。客尘:世俗纷扰。 7. 洗耳:古人认为听到恶言会污染耳朵,故用洗耳来表示自己洁身自好。颍阳水:颍水,流经河南中部的一条河流。 8. 清籁:清澈的声响。 9. 纷纷:众多、杂乱。难与言:难以与他们交谈,指隐居生活难以被世人理解。 10. 简篇:书籍。犹可頼:还可以依靠。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作者以严子陵、郭泰和陶渊明三位隐士为例,表达自己对世态炎凉、虚名浮利的鄙视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述这些先贤们的高尚品质和道德风尚,揭示了世俗中的虚伪丑恶。诗人指出自己的心原本通透明白,但由于尘世纷扰的沾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清明。于是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像颍阳水那样洗净耳朵,不听世俗的嘈杂之音,回归到纯净的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李吕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50年,正值南宋中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李吕出身贫寒,他勤奋好学,年轻时就表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在目睹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民间的苦难生活后,他以诗歌为武器,抨击时弊,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对内剥削百姓,对外屈辱求和。统治者昏庸无能,官僚腐败严重,导致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吕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深感痛心疾首,于是他借古讽今,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李吕通过对古人风骨的赞美,表达了对当时官员不作为、无担当的批判。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兴盛离不开忠诚廉洁的臣子和勇敢刚毅的将士。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出现一批正直无私、为民请命的贤能之士,共同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