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诸进士赴试礼部

标题包含
送诸进士赴试礼部
吾州号多士,今兹见诸生。 自非中正旧,焉识乡里评。 但喜后来秀,纷若春华荣。 高会存故事,工歌追鹿鸣。 劝酬皆嘉宾,杂奏瑟与笙。 何以为子赠,赠子毋骄盈。 一献未足信,要之观厥成。 行矣其自厉,倾耳闻吉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遘(1047年-1097年),字文通,号云巢,浙江钱塘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历任太常博士、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等职。 沈遘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他年轻时便以诗名闻天下...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的家乡人才辈出,如今看到这些年轻学子。 他们并非来自名门世家,又怎会知道父老乡亲的评价呢? 只希望他们能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繁荣绽放,才华横溢。 为了勉励他们,我请来了众多嘉宾,共同唱歌,歌颂他们的未来。 我们互相敬酒,就像兄弟姐妹一般亲切,同时演奏着优美的音乐。 作为长辈,我想要赠予他们一些忠告,那就是不要骄傲自满。 一次的成就不足以证明什么,重要的是看他们未来的成长。 希望他们能时刻警醒自己,努力进步,最终听到那个美好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吾州:诗人所在地区,指苏州。 2. 多士:意指人才众多。 3. 中正: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即以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拔人才。 4. 乡里评:指地方上的口碑评价。 5. 但喜:表示只喜欢。 6. 纷若:纷繁繁多。 7. 高会:指盛会或高端聚会。 8. 故事:先例、传统。 9. 工歌:擅长歌唱。 10. 追鹿鸣:引用《诗经·小雅·鹿鸣》的典故,表示宴会上的歌舞。 11. 劝酬:指互相敬酒、相互赞美。 12. 嘉宾:尊贵的客人。 13. 杂奏:指演奏各种乐器。 14. 瑟与笙:两种古代乐器。 15. 赠子:赠送给你的话。 16. 骄盈:骄傲自大。 17. 一献:一种礼仪,表示尊敬。 18. 信:信任。 19. 要之:总之。 20. 观厥成:观察最后的结果。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沈遘送别诸进士赴礼部考试时所作。首先,诗人以“吾州号多士,今兹见诸生”起笔,表达对家乡人才的赞美和对诸进士的期望。接下来,他提到“自非中正旧,焉识乡里评”,认为只有经过公正的考试选拔,才能辨别出真正的优秀人才。接下来的诗句“但喜后来秀,纷若春华繁”表达了对新一代才俊的欣赏和期许。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此次聚会的场景,“高会存故事,工歌追鹿鸣”,表现出与会者的高雅品味和对古代礼仪的尊重。在欢宴之时,“劝酬皆嘉宾,杂奏瑟与笙”,显示出嘉宾们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多才多艺的特点。 然而,面对即将奔赴考场的诸进士,诗人又表达了自己的劝诫,“何以为子赠,赠子毋骄盈。一献未足信,要之观厥成。”他希望这些未来的朝廷重臣能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地面对考试,追求更高的成就。最后,他以“行矣其自厉,倾耳闻吉声”寄语诸生,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激励自己,听到成功的喜悦之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遘(1032-1097)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人、政治家。他的这首《送诸进士赴试礼部》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这首诗是他为即将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们送行的作品。 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对成熟,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礼部负责主持科举考试,其中进士科是最主要的一个科目。沈遘作为当时的官员,对科举制度有着深刻的了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考生们的鼓励和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创作这首诗时,沈遘正处于其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曾任尚书右丞、知枢密院事等要职,是北宋朝廷的重要官员。然而,他在任期间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如党争问题等。这些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利弊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这首诗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此外,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往较为密切。这使得沈遘能够更好地关注考生的状况,为他们送上真挚的祝福。在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考生们的关爱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