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
平头四十悮儒冠,独立西楼忧万端。
两鬓飘萧半华发,羞将勋业镜频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平头四十悞儒冠":
平头,指年龄四十岁;儒冠,古代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这里指代读书人身份。
"独立西楼忧万端":
西楼,具体位置难以确定,此处泛指高楼;忧万端,形容忧虑繁多。
"两鬓飘萧半华发":
两鬓,指人的双鬓;飘萧,形容头发散乱的样子;华发,花白的头发。
"羞将勋业镜频看":
勋业,指功绩和事业;镜,镜子;频看,频繁查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平头四十”开篇,是诗人对自己的年岁和身份的概括。年近四十却未建功立业的诗人感到无比的自责和忧虑。而在诗的下半部分,“两鬓飘萧半华发,羞将勋业镜频看。”这两句,诗人借用了白发来形容自己的无奈与辛酸,这种表达突显出诗人深深的自责和对过去的悔恨。同时,频繁照镜子这一动作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和不安。整首诗通过一个“忧”字贯穿全篇,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以及现实的压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楼》是南宋诗人杨冠卿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蒙古势力逐渐强大,对南宋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杨冠卿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杨邦弼曾任溧水县令,家境尚可。然而,随着金兵南侵,杨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故。杨冠卿年轻时曾入仕途,但因时局动荡,他深感政治腐败,遂辞官回乡,以诗词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杨冠卿目睹了南宋政权的腐朽和社会的不公,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愤懑。他在《西楼》一词中,通过对“东篱菊”、“西楼月”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这首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词藻,成为了南宋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