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过大散关马上作
柰何山色牵吟思,旋被江声破睡魔。
吟思睡魔两相战,谁知马上有干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奈何山川景色勾起我的诗兴思绪,瞬间又被江涛之声驱散困意。在诗兴与睡意相互斗争之间,又怎会料到马背上已出现战争的烽火。
去完善
释义
《初过大散关马上作》
石介
柰何山色牵吟思,旋被江声破睡魔。
吟思睡魔两相战,谁知马上有干戈。
注释:
1. 柰何:无奈,这里指面对美丽的山色,作者感到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产生了吟咏的冲动。
2. 牵:牵动,这里是引申为引起或触发之意。
3. 吟思:即诗人的情思,指创作诗歌的冲动。
4. 旋被:立刻被,这里的"被"是被动语态的标志。
5. 江声:江河的声音,这里特指大散关附近江河的水声。
6. 破睡魔:消除困倦,使精神振作。睡魔,比喻使人昏昏欲睡的倦意。
7. 两相战:两种力量相互争斗,这里是指吟思与睡魔在作者内心产生的矛盾冲突。
8. 谁知:表示无人知道,这里是说尽管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但他在表面上却表现得镇定自若,无人能看出他的内心世界。
9. 干戈:古代兵器,这里借指战争。
去完善
赏析
《初过大散关马上作》是北宋诗人石介的一首抒发军旅生活的诗歌。诗中描述了作者在过大散关时的所见所感。“柰何山色牵吟思”表明了作者对自然的眷恋,而“旋被江声破睡魔”则表达了声音对思绪的影响。接下来的“吟思睡魔两相战”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色与听觉感受之间的斗争。最后一句“谁知马上有干戈”以颇具讽刺的语气揭示了战乱的存在,暗示了战争对个人情怀的摧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过大散关马上作》是北宋诗人石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0年,即宋仁宗庆历八年,此时石介任国子监直讲,奉命随军出征西夏。
当时北宋王朝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北方的西夏时常南下侵扰。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王元昊请求议和,两国达成协议,但边界问题未决。庆历八年,双方再次爆发战争,石介随军出征,这首诗就是在这次战事中创作的。
在战争期间,石介目睹了士兵们的英勇战斗和国家疆土的岌岌可危,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关切。这首《初过大散关马上作》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大散关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争。石介在马上经过此地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