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松
乔松磊磊多奇节,冬无霜雪夏无热。
根头更有千岁苓,知谁可语长生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乔松多奇异的特点,冬天无霜雪夏天无炎热。
根部还生长千年的茯苓,谁能与我分享长生的秘诀呢?
去完善
释义
1. 磊磊:堆积得高高的样子。这里形容松树的高大壮观。
2. 奇节:奇特的枝干。这里指松树的形态奇特。
3. 无霜雪:不受到霜雪的侵袭。这里指松树能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
4. 无热:不受炎热的影响。这里指松树能在炎热的天气中保持生长。
5. 根头:树根附近。这里指松树下。
6. 千岁苓:千年的茯苓。茯苓是一种寄生在松树根部的菌类植物,据说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7. 可语:可以说出。这里指可以分享的秘密。
8. 长生诀:长生不老的秘诀。这里指茯苓具有长寿的功效。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赋松》描绘了松树的独特品质和生命力。首句“乔松磊磊多奇节”描述了松树高大、枝繁叶茂的特点,表现出松树的坚韧与刚毅。接下来的两句“冬无霜雪夏无热”则强调了松树适应力强,无论在寒冷的冬季还是炎热的夏季都能生存。作者通过对松树外部特征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松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后半部分“根头更有千岁苓,知谁可语长生诀”则是诗人对松树长寿的象征意义的挖掘。“千岁苓”指的是生长千年的茯苓,这是一种寄生于松树根部的中草药,具有安神、健脾胃等功效。在这里,诗人以千岁苓象征松树的长寿特点,并以此引发出对“长生诀”的探讨。这一问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长生不老这一永恒话题的思考,同时也传达了对于松树坚韧品质及其所代表的生命的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松树的形态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松》是南宋末年诗人谢枋得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松树的品质和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以下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1258年,蒙古帝国大军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昌),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岌岌可危。时任兵部侍郎的谢枋得奉命前往蒙古军营议和。然而,蒙古将领却坚持要南宋朝廷称臣纳贡,谢枋得坚决拒绝,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对方的无理要求,最终被扣留,最后设法逃脱。这段经历让谢枋得深刻体会到国家民族大义,也让他对松树的坚韧品质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此期间,南宋政权逐渐腐朽堕落,皇帝昏庸无能,朝政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谢枋得深感忧虑,决心尽忠报国,改变时局。他在流亡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歌,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在此背景下,谢枋得写下了《赋松》一诗。通过对松树的赞美,他寄托了对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这首诗成为了南宋末年诗人忧国忧民、坚贞不屈精神的一种象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