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叔易就晁以道求长松
暂隐嵩高六六峰,未乘云气御飞龙。
自餐白石求黄石,更采长松寄赤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时远离那宏伟壮观的嵩山群峰,未曾驾驭着云气飞翔在天际。
我自己品尝着纯净的白石试图寻找内心的宁静,也期望在苍松翠柏中找到那隐逸的真谛。
去完善
释义
1. 陈叔易:诗人陈与义的字。
2. 就:向。
3. 晁以道:北宋文学家晁冲之的字,擅长书法和绘画。
4. 长松:松树的一种,树形高大挺拔,常常用来比喻坚韧的品质和意志。
5. 暂隐:暂时隐居。
6. 嵩高:指河南嵩山,是五岳之一的中岳,海拔1,491米。
7. 六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古人又称为六六峰。
8. 未乘云气御飞龙:未借助云气驾驭飞龙,表示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9. 白石:代指诗人的淡泊之志。
10. 黄石:传说黄石公曾传授兵法给张良,这里代指兵法韬略。
11. 赤松:赤松子,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人物,这里代指仙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陈叔易与晁以道共同求索长松的故事。首句“暂隐嵩高六六峰”,暗示他们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升华。接下来的“未乘云气御飞龙”则暗示他们还未达到那种超凡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自餐白石求黄石,更采长松寄赤松”则是诗人对他们的期许:希望他们能通过自我修养,得到智慧和力量,从而能更好地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陈叔易就晁以道求长松》是南宋著名文人张表臣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此时,正值北宋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而文学艺术的繁荣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
张表臣本人在这时期人生际遇较多,他曾担任知县、侍郎等职,对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了解。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民生,呼吁改革。
同时,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复兴和道家文化的流行使得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精神层面的超脱,崇尚自然山水,向往归隐生活。受此影响,张表臣的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对高尚人格和独立精神的追求,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