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魏元履国录挽章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魏元履国录挽章二首 其二
群公祖疏傅,多士送阳城。 短棹非前约,长亭及此行。 深留移白日,共语只苍生。 会续山阳赋,邻人笛未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吕祖谦(1137年-1181年),字伯恭,号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 吕祖谦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诸位同仁聚集在一起,送别阳城的队伍浩大。 短小的船桨并没有约定好的行程,但在长亭外的道路上我们仍然前行。 长久地留住时光,我们一起谈论着百姓的生活。 期待着继续写作山阳赋,然而邻居的笛声还没有吹起。
去完善
释义
1. 魏元履:古代文人名字。 2. 国录:朝廷官员的记录。 3. 挽章:哀悼死者的诗篇。 4. 吕祖谦:南宋著名学者。 5. 群公:众多公卿大臣。 6. 疏傅:分封给傅诸侯。 7. 多士:众多有才学的人。 8. 阳城:古地名。 9. 短棹:小船。 10. 非前约:指没有提前约定。 11. 长亭:送别之处。 12. 及此行:赶上了这次行程。 13. 深留:长久留下。 14. 移白日:太阳下山。 15. 苍生:百姓。 16. 会续:将会继续。 17. 山阳赋:描述山阳的风景的文章。 18. 邻人笛未横:邻居的笛子还没有吹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悼念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开篇两句通过描述公祭的场景,体现了诗人与逝者之间的深厚交情以及诗人在众人中的地位。接着诗人用短棹、长亭两个意象描绘出送别时环境的凄凉,加深了哀悼的氛围。而“深留移白日,共语只苍生”则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追思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最后两句,诗人提到山阳赋,暗示了自己的文人身份,并通过“邻人笛未横”来表达内心的哀痛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魏元履国录挽章二首 其二》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吕祖谦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8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山河破碎,民生疾苦。诗人吕祖谦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时事洞察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对现实社会的讽刺,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 在这一年里,吕祖谦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先是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后又因触怒权贵而被罢免。然而,即使在困境之中,他也从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他以诗言志,用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在宋金和议的背景下,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采取妥协政策。这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这样下去国家将会陷入更深的危机。因此,吕祖谦在这首诗中,以魏元履为榜样,呼吁人们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努力奋斗。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