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冬日

标题包含
冬日
茅簷穷腊负朝暾,不羡红炉兽炭温。 始信太阳和气别,拟将此味献金门。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号絜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与杨简、陆九渊、舒璘并称“甬上四先生”。 袁燮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师从陆九渊,深受其影响。乾道五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茅草屋檐的贫穷腊月承受着早晨的阳光,并不羡慕暖炉和兽炭的温暖。 开始相信太阳和煦的气息是特别的,想要把这种味道献给皇宫。
去完善
释义
1. "茅簷":指用茅草盖的房屋,这里代指作者自己的住所。 2. "穷腊":指寒冬季节。 3. "朝暾":早晨的阳光。 4. "红炉":红色的火炉。 5. "兽炭":古时用兽骨烧制的一种木炭,这里泛指木炭。 6. "太阳":阳光。 7. "和气":温和之气。 8. "金门":金马门的简称,汉代宫门名,这里代指朝廷。
去完善
赏析
《冬日》是宋朝诗人袁燮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歌。诗中表现了作者身处寒冷冬天,却并不羡慕温暖的炉火和兽炭。他认为阳光的温暖与室内的暖气是不同的,他希望将这种感受分享给更多的人。 首句“茅簷穷腊负朝暾”描述了诗人所在的茅草屋檐在寒冬腊月里背负着朝阳的景象。这里诗人以“茅簷”作为自己地位的象征,暗示自己的平凡和普通。而“朝暾”则代表清晨的阳光,意味着希望与生机。 第二句“不羡红炉兽炭温”表达了诗人并不羡慕室内温暖如春的炉火和兽炭。这是因为诗人认为室内的温暖和室外的阳光有着不同的味道。诗人渴望的是那种自然、朴实而又真诚的关爱和温暖。 第三句“始信太阳和气别”是诗人对自己观点的强调。他坚信太阳带来的温暖与自然之气是不可替代的。这种感受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温暖,更是精神上的寄托。 最后一句“拟将此味献金门”表明了诗人希望能将自己的感受分享给更多人的愿望。这里的“金门”可以理解为达官贵人的宅邸或者皇帝的金銮殿。这表明诗人期望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也能体会到自然的恩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日》是南宋诗人袁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90年前后,即南宋中期。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金兵的侵扰,南宋边陲的安全局势也日益紧张。 袁燮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成年后进入官场,历任州县官吏。在担任地方官期间,他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勤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时局动荡,袁燮在官场上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 《冬日》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绘了冬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通过对冬日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身处困境中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袁燮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员,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的关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