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范总干
贤士未达时,怀宝混尘境。
得志行所为,泽民效伊尹。
常深纳沟念,疾苦勤访问。
所期培殖丰,肯诧裁决敏。
所以龚黄辈,仁声达幽隠。
是时民气乐,鱼跃快于牣。
高躅欲追攀,是心先戒谨。
日怜老钝资,不敢污兰省。
朅来楚江边,宣布宽大令。
牧养乃其职,此事无穷尽。
孳孳抚凋瘵,凛凛忧饥馑。
今岁雨意悭,斋心罄三请。
甘泽幸滂沱,良田稍膏润。
杂种亦复熟,穷闾庶安枕。
亭平富词学,春华灼千品。
贻我喜雨篇,仁心极矜轸。
源流自介庵,句法深以稳。
扰扰淫哇中,闻此古歌咏。
我无为霖手,丹阙何由觐。
兀坐哦君诗,字字堪企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贤能之士尚未显达时,他们的才能就像珍藏的珠宝被埋没在红尘之中。当他们在事业上得意之时,便用他们的才智去为人民谋福祉,以伊尹为榜样。他们总是深怀爱民之心,关心民间的疾苦,并勤奋地听取民众的心声。他们期望能够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的决断力敏捷而果断。因此,他们就如东汉时期的廉吏黄霸一样,以仁爱之声闻名于世。
那时的人民生活快乐,如鱼在水中游动般自由快活。这些领导者一心想要追随着崇高的理想,他们内心保持着警惕和谨慎。他们照顾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不敢玷污了高雅的朝廷。他们来到了楚江边,向人民宣布了宽容的政策。管理人民、养育百姓就是他们的职责,这个责任永远不会结束。他们关注民生、忧虑饥荒。今年的雨水稀少,他们心怀敬意,诚心祈求天神降雨。幸运的是,甘露终于降临,滋润了农田,各类庄稼得以丰收,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安心睡觉。
亭平富词学,才华横溢如春花灿烂,他们赠送给我《喜雨篇》这首诗歌,用仁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民的关切之情。这首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介庵时期,诗的韵律深远且稳重。在这纷扰的世间,听到这样的古老歌声,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我没有求雨的本领,无法登上皇宫见到皇帝,只能默默地品味着你的诗句,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敬意。
去完善
释义
贤士未达时,怀宝混尘境。
① 贤士:有才能的读书人。② 未达时:没有遇到好时机。③ 怀宝:拥有宝贵的品质或才能。④ 混尘境:在尘世中埋没,不为人所知。
得志行所为,泽民效伊尹。
① 得志: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② 行所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③ 泽民:造福百姓。④ 伊尹:商朝的开国元勋,曾辅佐商汤灭夏,以仁政治国。
常深纳沟念,疾苦勤访问。
① 深纳沟念:深入思考百姓的痛苦。② 勤访问:经常去询问百姓的生活状况。
所期培植丰,肯诧裁决敏。
① 所期:期望达到的目标。② 培植丰:培育百姓,使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③ 肯诧:让人惊讶。④ 裁决敏:处理政务迅速而果断。
所以龚黄辈,仁声达幽隐。
① 所以:因此。② 龚黄辈:指古代有德政的官员,如汉朝的龚遂和黄霸。③ 仁声:仁爱的名声。④ 幽隐:偏远的地方。
是时民气乐,鱼跃快于牣。
① 是时:那时。② 民气乐:百姓生活快乐。③ 鱼跃快于牣:形容百姓生活富足,如同鱼儿在水中畅游一般快乐。④ 牣:充满。
高躅欲追攀,是心先戒谨。
① 高躅:崇高的德行。② 追攀:追求效仿。③ 戒谨:警惕谨慎。
日怜老钝资,不敢污兰省。
① 日怜:每天都在担心。② 老钝资:年老的迟钝之身。③ 不敢污兰省:不敢玷污朝廷的职位。④ 兰省:指尚书省,这里代指朝廷。
朅来楚江边,宣布宽大令。
① 朅来:来到这里。② 楚江边:楚国境内的江边。③ 宣布宽大令:发布宽容的政策。
牧养乃其职,此事无穷尽。
① 牧养:治理养育百姓。② 乃其职:是他们的职责。③ 无穷尽:永远做不完。
孳孳抚凋瘵,凛凛忧饥馑。
① 孳孳:辛勤努力。② 抚凋瘵:关心百姓的生活困境。③ 凛凛:非常担忧。④ 忧饥馑:担心百姓挨饿。
今岁雨意悭,斋心罄三请。
① 今岁:今年。② 雨意悭:雨水稀少。③ 斋心:诚心诚意。④ 罄三请:三次祈祷。
甘泽幸滂沱,良田稍膏润。
① 甘泽:及时的雨水。② 幸滂沱:幸运地下了大雨。③ 良田:肥沃的田地。④ 稍膏润:稍微滋润了一些。
杂种亦复熟,穷闾庶安枕。
① 杂种:各种农作物。② 亦复熟:也都成熟了。③ 穷闾:贫困的百姓家。④ 安枕:安心休息。
亭平富词学,春华灼千品。
① 亭平:一个地区。② 富词学:有丰富的文学才华。③ 春华:春天的花朵。④ 灼千品:绽放出千种姿态。
贻我喜雨篇,仁心极矜轸。
① 贻我:赠给我。② 喜雨篇:赞美及时雨的诗篇。③ 仁心:仁爱之心。④ 矜轸:极度关心和忧虑。
源流自介庵,句法深以稳。
① 源流:诗歌的源头和流派。② 自介庵:从介庵居士那里流传出来。③ 句法:诗句的写法。④ 深以稳:深远而稳重。
扰扰淫哇中,闻此古歌咏。
① 扰扰:纷乱嘈杂。② 淫哇:靡靡之音。③ 古歌咏:古代的诗歌。
我无为霖手,丹阙何由觐。
① 无为霖手:没有成为降雨的人。② 丹阙:皇宫。③ 何由觐:怎么能进见皇帝。
兀坐哦君诗,字字堪企敬。
① 兀坐:独自静坐。② 哦君诗:吟诵您的诗篇。③ 字字堪企敬:每个字都令人尊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与范总干”,诗人袁燮表达了对于友人的赞赏和向往之情。首联以隐喻的方式比喻范总干虽处困境而矢志不渝的品质;颔联描绘他腾达后为民服务的决心和行动;颈联凸显其关注民生、勤于政务的作风;尾联则表达诗人对其仁政、济世精神的崇敬和仰慕。在欣赏这首诗歌时,要注意诗人善用典故、隐喻以及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并在领略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同时,体会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范总干》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袁燮于公元1190年左右创作的。袁燮,字和叔,号絜斋,浙江宁波人,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等职,后授史馆修撰,卒谥文清。
在1190年前后,袁燮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一直是南宋朝廷的一名忠实的官员,致力于国家治理和民生改善。然而,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他对朝廷的失望与日俱增,开始反思自己的仕途生涯。在这个时期,袁燮创作了大量反映自己心境的诗篇,《与范总干》就是其中之一。
1190年左右的南宋社会,处于金国压迫之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袁燮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总之,《与范总干》这首古诗是在南宋1190年左右,作者袁燮面临人生转折、时代动荡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个人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