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善世 其二
抱琴几宿滞秦溪,多谢常丞寄近诗。
细咀绝无烟火气,其人可与溯濂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抱琴":指携带古琴或怀抱琴艺之意。此处"抱琴几宿"可以理解为在秦溪借宿了几晚。
2. "滞秦溪":滞留于秦溪的意思。"秦溪"是个地理名称,具体地点不详,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3. "多谢":表达对别人的感激之情。
4. "常丞":可能是指一位名叫常丞的人,也可能是职位名。需要结合具体背景信息来确认其身份。
5. "寄近诗":指的是寄来近期所写的诗歌。
6. "细咀绝无烟火气":细细品味这些诗篇,完全感受不到世俗之气。"烟火气"一般指人间烟尘气息,这里用来说明诗歌内容的超脱世俗。
7. "其人可与溯濂伊":意思是这个人的品德高尚,可以与古代贤人濂、伊相比。"溯"意为追溯、回溯;"濂伊"通常是指周代的两位贤人——伯夷与叔齐,他们因坚守气节而著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诗人与陈善世的深厚友谊和对他诗歌才华的赞美。“抱琴几宿滞秦溪”暗示了陈善世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滞留在了秦溪之地,而他随身携带的乐器——琴,成为了他内心情感的寄托。通过这简单的叙述,我们感受到了陈善世的才情和他的孤独。
接下来的“多谢常丞寄近诗”则表达了作者对陈善世的关切和对他的诗篇的喜爱。“多谢”表示了对对方的感激之情,而“寄近诗”则是说作者收到了陈善世的近期作品。通过这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位诗人的密切交往和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然后“细咀绝无烟火气”是对陈善世诗歌的极高评价。所谓“烟火气”在这里是指世俗、凡尘的气息,而“绝无烟火气”则表示陈善世的诗歌脱俗出尘,不沾染半点世俗之气。这种评价显示出了诗人对他的高度赞赏。
最后的“其人可与溯濂伊”则是对陈善世的品德和人格的肯定。这里提到的“濂伊”是儒家学者周敦颐(号濂溪)和程颢(号伊川)的并称,他们二人都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认为陈善世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道德观念,他的行为和思想都与这两位先贤相符。因此,整首诗虽然简短,但通过对陈善世生活状况、友情、诗歌以及品质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诗人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陈善世 其二》是宋朝诗人赵汝腾在公元1251年创作的五言律诗。当时正值南宋晚期,朝廷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以悲悯的情怀关注民生疾苦,提倡道德教化,致力于弘扬儒家文化。
在这个特殊时期,赵汝腾虽身处官场,却忧国忧民,时刻关心国家安危。他曾多次上疏朝廷,提出改革弊政、抵御外侮的建议,但因朝廷内部纷争,其主张并未得到采纳。此时他结识了陈善世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两人共同探讨国家治理之道,相互勉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