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林宗辰劝学数语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立言劝学,荀卿氏子。
卿不如轲,醇乎醇矣。
谓学无他,求其放心。
存则圣贤,舍则犊禽。
差只毫发,隔逾丈寻。
必有事焉,所言何事。
而勿正心,正亦何累。
勿忘勿助,持敬之意。
于此习察,是之谓学。
于此而劝,其进罔觉。
勉哉宗辰,说博守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
青青源于蓝草,冰寒源自水源。
树立言论以劝勉学习,这便是荀子。
荀子虽不及孟子,但品德高尚纯洁。
学习并无其他,只为找寻失落的良心。
保持则成圣贤,舍弃则如稚童。
差距只在毫厘之间,但却如隔千里。
必定有所追求,究竟所求为何?
不要刻意纠正心态,纠正又会造成何种困扰?
牢记于心不急于求成,这便是敬畏之意。
在学习中审视自我,这便叫做学问。
在这其中互相鼓励,进步却在不知不觉间。
努力吧,我的学生们,博学才能懂得守简。
去完善
释义
1. 青出于蓝:意指学生超过老师。其中“青”指的是学生,“蓝”指的是老师。
2. 荀卿氏子:指的是荀子的学生。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人,故又称荀卿。
3. 轲:即孟子。孟轲,战国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4. 醇乎醇矣:赞美孟子学问的纯粹和精湛。醇,味道纯正。
5. 求其放心:指求学就是找回失去的善良之心。放,失散、丢失。
6. 存则圣贤:指保持善良之心就能成为圣贤。
7. 舍则犊禽:舍弃善良之心则会变得如同牲畜一样。犊禽,牛犊与家禽,比喻愚钝之人。
8. 差只毫发:形容差别微小。毫发,毛发,常用来比喻细微的事物或数量极小的差别。
9. 隔逾丈寻:指差距非常大。丈寻,一丈多长,这里形容距离很大。
10. 必有事焉:在修养心性方面一定要有所追求。事,从事、追求。
11. 而勿正心:不要刻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正心,端正心意。
12. 勿忘勿助:在求学过程中既要牢记目标,又要避免过于急躁。勿忘,不要忘记;勿助,不要强迫。
13. 持敬之意:保持敬畏的态度。敬,尊敬、敬畏。
14. 习察:通过学习和观察来提高自我。
15. 说博守约:广博地学习,坚守简单实用的原则。说博,广泛地谈论博学;守约,遵守简约的原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人通过比喻和引用古人名言来强调学习和教育的意义以及重要性。诗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出自《荀子·劝学篇》,意为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冰比水寒冷。这里用来比喻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习并超过老师的学问。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提到了荀子和孟子,其中荀子不如孟子贤能,但这并不代表荀子的学说就不纯正。“谓学无他,求其放心”这句话表达了学习的目的,就是寻找遗失的本心。接下来的诗句又强调了学与不学的区别,即使相差只有一丝一毫,距离却如同天地之差。
诗人还提到,所谓的学业并非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学习应该秉持敬意,既不能忘记也不能过于勉强,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自我观察来实现。最后两句勉励林宗辰要努力求学,从广泛的知识中选择自己需要坚守的原则。整首诗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于教育的理解和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林宗辰劝学数语》是南宋文学家、政治家赵汝腾所创作的一首劝学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大约是公元1260年左右。
在赵汝腾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蒙古帝国不断南下侵扰,南宋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这种背景下,赵汝腾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深感国家命运与民族前途的危机,因此他寄希望于年轻一代通过学习来振兴国家。
赵汝腾本人曾是南宋朝廷的重臣,历任吏部尚书、太常卿等职,后因主张抗蒙而被排挤,辞官回乡。在回乡期间,他关注教育,提倡“以儒治国”的理念,致力于培养人才,希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示林宗辰劝学数语》一诗中,赵汝腾以激励年轻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强调了学识的重要性和积累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他还提醒读者要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要有担当精神,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