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鞍山
足历黄州百叠山,更无平地只冈峦。
物皆枯稿非人世,石最崔嵬是马鞍。
畏日流金红艳艳,乱沙堆雪白漫漫。
崎岖出尽聊休息,喜有松声六月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游览了位于黄州的无数座山峰,放眼望去只有连绵不断的山丘。
那里的生物都已凋零,显得不似人间,而最显眼的石头当属那宛如马背鞍的奇特岩石。
阳光炽热得如同流淌的黄金,洒在大地上,形成一片片红艳艳的烈焰;风中飘散的乱沙就像堆起的白雪,洁白而无边无际。
尽管路途崎岖险阻,但我仍尽情地游玩,直至精疲力尽时才稍作休息。令我欣喜的是,在这炎炎夏日里,耳边还能传来松树带来的阵阵凉意。
去完善
释义
1. 黄州:中国地名,现位于湖北省境内。
2. 百叠山:形容山峦重叠的意思。
3. 物皆枯稿非人世:意为此地的植被都呈现出枯萎状态,与人间正常景象相去甚远。
4. 畏日:古人对太阳的敬称,这里指夏日强烈的阳光。
5. 流金:形容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金黄色景色。
6. 红艳艳:形容阳光的鲜艳色彩。
7. 乱沙堆雪白漫漫:形容沙子和雪混杂在一起,形成一片白色景象。
8. 崎岖:山路险阻不平,这里是说沿途行进艰难。
9. 松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登临马鞍山所见所感为主题,将诗人的心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人生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首联描绘了马鞍山的地貌特点,山高岭峻;颔联通过对比枯稿的物景和巍峨的石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颈联刻画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脉如金红鲜艳,沙漠中的积雪仿佛漫无止境,这些景象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尾联则描绘了在经历了艰难跋涉后,诗人终于找到一块可稍作休息的地方,虽然周围环境依然艰苦,但听到松林间传来的冷冽风声,让诗人感到一丝欣慰和放松。整首诗风格苍劲,情感深沉,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马鞍山》是宋代诗人孔武仲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的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
孔武仲(约1048年-1106年),字季常,衢州人。他性格刚毅,有君子之风,是宋仁宗时期的进士。他的诗才横溢,被时人誉为“南孔”。在他的青年时期,他曾在朝为官,但由于正直敢言,多次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权贵所动。
在孔武仲生活的时代,宋代的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完善,士人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此外,宋代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商业发达,市民文化兴起,这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武仲写下了这首描绘马鞍山风光的诗。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马鞍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在人生旅途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