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古意四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古意四首 其二
阳声鼓群动,更变无停机。 至人夺造化,假合出范围。 渭川起老龙,一龙不得随。 化为百尺竹,玉立青差差。 仙人去市门,三年愿相依。 金丹迟不就,失路将安归。 临分投之杖,平地去如飞。 还家尚肉眼,弃掷不复持。 回首失踪迹,飞腾息天池。 惟余万丛玉,年年长新枝。 犹疑风雨夜,回龙啸空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壮丽的阳声鼓动之间,变幻莫测,未曾停歇。 那圣人法师,夺天地之造化,用巧妙的方式实现了千变万化的生命。 在渭水河畔,一条古龙苏醒,却有一条小龙无法跟随前行。 于是它化作一片绿竹,傲然挺立,翠绿非凡。 仙人们来到了闹市的门口,希望与之相伴三年。 遗憾的是,那金丹尚未炼成,又岂能轻易错失机缘? 临别时分,赠予木杖一根,平地而起,疾如飞鸟。 待仙人回到人间,却发现已经失去了那神奇的木杖,也不再具备那超凡的能力。 回头寻找时,却已失去踪迹,唯有天边的池水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如今只留下万株翠竹,新生的枝芽年年成长。 仿佛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依然能听到那条回龙在天空中呼啸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阳声:指古代音乐中的阳律,此处用来描绘鼓声宏大壮观的情景。 2. 更变无停机:表示事物不断变化发展,没有停下来的时刻。 3. 至人:指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4. 夺造化: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 5. 假合出范围:借用外物构成世界万物。 6. 渭川:即陕西关中地区的渭河流域,这里是中国竹类植物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7. 老龙:比喻竹子。 8. 金丹:道家炼制的药丸,可以使人升天成仙。 9. 市门:闹市区。 10. 就:接近,靠近。 11. 临分:离别的时候。 12. 投之杖:指仙人赠与作者的法宝。 13. 平地:形容离家很近的地方。 14. 肉眼:凡人的眼睛。 15. 失路:迷失道路。 16. 安归:何处是归宿。 17. 天池: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8. 万丛玉:形容竹林繁茂的景象。 19. 长新枝:指竹子每年生长出新枝。 20. 回龙:指龙在飞翔过程中掉头回望。 21. 啸空陂:在天空中咆哮。
去完善
赏析
《古意四首 其二》这首诗意象丰富,境界开阔。诗人以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象为载体,通过对渭川的老龙、仙人的描述,展示了人类对超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探索。同时,通过“金丹迟不就,失路将安归”等诗句,传达了人生的无奈与命运的捉弄。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意四首·其二》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方一夔之手。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中国南方的南宋王朝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外患不断。此时,南宋社会经济和文化逐渐繁荣,诗歌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 方一夔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往往反映出时代的特点。他的一生主要在民间漂泊,历经了战乱的苦难和民生的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现实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古意四首》这组诗中,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希望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 在《古意四首·其二》这首诗中,方一夔以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通过描绘战乱中的百姓生活,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痛苦。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贤能之士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的希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