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苏屯田西湖韵
雨余残景照渔家,渔子鸣榔彻郡衙。
今夜相呼好垂钓,晚来新雨涨蒹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下雨之后,夕阳余晖映照着江边的渔村,渔民们敲击船舷的声音响彻整个县城。今晚正是邀约友人一起垂钓的好时光,晚上刚下过的新雨使得江水上涨,芦苇丛生的江边景色也更加美丽了。
去完善
释义
1. 雨余:指下雨之后。
2. 残景:此处为风景之意。
3. 渔子:渔民,这里指自己。
4. 鸣榔:一种捕鱼方式,用木棒击打船舷发出响声,惊吓鱼群,使易于捕捞。
5. 彻:穿过。
6. 郡衙:封建时代地方的行政机构。
7. 相呼:相互招呼。
8. 垂钓:钓鱼。
9. 蒹葭:蒹为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蒹葭泛指芦苇类植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雨后初晴,阳光照耀着湖边的渔村;渔夫们在江面上敲击船舷,宣告着捕鱼的开始。夜幕降临,月色映照着湖面,此时是垂钓的最佳时机,细雨过后,湖面上的蒹葭也显得格外清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渔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苏屯田西湖韵》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是宋代著名诗僧释遵式(964-1038)写给好友苏轼的一首和诗。释遵式是五台山的僧人,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有深厚的友谊。他在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诗歌闻名。
在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繁荣,寺院经济发达。释遵式作为一位高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文人名士结交,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他在五台山修建了普寿寺,培养了众多僧才,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苏轼有关。苏轼曾任杭州知州,他在任期内疏浚西湖,修建堤坝,改善了杭州的水利设施。释遵式听闻此事,深受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和诗,表达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