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 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吃野狐涕唾底鬼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攀登高山,就必须登上山顶;要潜入深海,就必须抵达海底;学习道理,必须达到佛祖都说不出来之处。如果不能这样去做,就都是依附于草木的低级生物,吃着野狐狸鼻涕的怪物。
去完善
释义
《偈》是唐代僧人释行瑛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里给出每句的注释: 1. 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这句用登山和入海的比喻,意味着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追求最高境界。其中“登山须到顶”表示要攀登到山峰的最高处,即追求卓越;“入海须到底”表示要潜入海洋的最深处,象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2. 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这句强调在学佛的道路上,要达到佛祖都不能达到的境界。这并非指超越佛祖,而是表明修行者要有追求至高境界的决心和勇气。 3. 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吃野狐涕唾底鬼子:这两句为警告之词,指出如果不按照上述原则去追求最高境界,那么就会沦落到依附于佛法生存的境地,甚至成为受到世人鄙视的邪门外道。其中,“依草附木底精灵”形容那些依靠佛法但并未真正领悟的人,他们如同依附草木而生的精灵一样无法自立;“吃野狐涕唾底鬼子”则用狐狸的鼻涕唾液来形容那些被世人鄙视的邪门外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偈》,是宋代释行瑛所作,表达了禅宗佛学的一种求索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深远的哲学思考,即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追求到极致,以探究事物的本质。 首句“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以登山和入海为喻,表达了要攀登至最高峰、探索至最深处的精神。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事物深度和广度的追求,以及勇攀高峰的坚定决心。 接着的“学道须到佛祖道不得处”,明确了这种求索精神在学习佛法时的体现。作者认为,学习佛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应力求理解佛祖思想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这也暗示了只有深入探究,才能克服重重困难,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 最后两句“若不如是,尽是依草附木底精灵,吃野狐涕唾底鬼子”,则是对那些没有真正理解并实践佛法的人进行讽刺。作者认为,如果人们没有追求极致的精神,只是盲目跟从,那就像是依附于草木之间的精灵,只会接受错误的思想,最终被误导。这里用了“野狐涕唾底鬼子”这一比喻,突显了这些人处境的危险和可伶,也再次强调了作者对求索精神的肯定和对错误理解的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富有哲理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于探求事物本质的决心与毅力,以及对正确理解和实践佛法的深刻洞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是明代僧人释行瑛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那时,佛教禅宗逐渐衰落,而净土宗则日益兴盛。 释行瑛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他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共同探讨佛法。然而,他也见证了当时社会的诸多纷争和苦难,这使他深感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偈》,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在这首诗中,释行瑛通过对花开花落的描绘,表达了生命兴衰的无常。他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名利地位,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禅宗僧人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态度,以及他们对于心灵净化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