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六首 其四
明眼底人被眼碍,悟心底人被心碍。
证道底人被道碍,达法底人被法碍。
何谓如此不见道,金屑虽贵,落根成翳。
要得高步大方,直须去此四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金屑:金子的碎末,比喻贵重的东西。
2. 落根:落在根上。比喻落到某事物身上。
3. 成翳:形成障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修行和解脱的禅宗诗歌。诗中通过“明眼底人”、“悟心底人”、“证道底人”、“达法底人”来描述修行者在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于心灵的执着和困惑,如眼睛被眼前的世界所遮蔽,心灵被内心的感受所束缚。
诗中的“金屑虽贵,落根成翳”表达了一种观点:尽管佛法如同黄金般珍贵,但如果过于执着于佛法本身,反而会成为修行的障碍,就如同金色的灰尘落在眼中,反而导致视线模糊。诗人认为,要想达到真正的解脱,必须克服这四种障碍,才能走向大方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十六首 其四》是宋代诗僧释行瑛创作的一首咏禅诗。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具体年份不详。在宋代,佛教文化盛行,禅宗成为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诗人释行瑛深受禅宗思想影响,以诗歌形式表达其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
释行瑛在宋代文坛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在佛学方面造诣深厚,诗词创作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这首诗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禅宗追求的空灵境界,强调禅修过程中对世俗欲望的摒弃和对内心的自省。
在释行瑛所处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们普遍追求心灵的慰藉。禅宗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成为了许多士人、文人、僧侣的精神寄托。释行瑛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僧,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传达了对禅宗精神的深刻理解,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提供了一种心灵寄托的方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