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沈秀才
弱龄虑事心常破,壮岁投閒鬓已华。
但得安贫如北阮,何妨受侮似东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弱龄:指年幼时,此指年轻的时候。
2. 虑事:思考问题,考虑事情。
3. 心常破:心灵受到创伤。
4. 壮岁:壮年时期,年龄较大的阶段。
5. 投閒:放弃闲暇,意指投身于事业或工作。
6. 鬓已华:头发已经花白,形容年老。
7. 安贫:忍受贫困,安于贫困的生活。
8. 北阮:北阮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村落,这里用来比喻贫穷的人。
9. 何妨:表示无妨,没有关系。
10. 受侮:遭受侮辱。
11. 东家:原指东方的住宅,后来泛指房东或主人。此处借指有钱有势的人。
去完善
赏析
《和沈秀才》是宋代诗人潘良贵的一首描绘人生感悟的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在青年时期就忧心忡忡,而到了壮年时期却投闲置散的无奈。同时,他寄寓了安于贫穷生活的愿望,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
首句“弱龄虑事心常破”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就心事重重、忧虑满腹的情景。这里的“弱龄”指的是年轻时期,“虑事心常破”则描述了诗人无法摆脱心事重重的困扰,这与其稚嫩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
次句“壮岁投閒鬓已华”表明诗人到了壮年时期,尽管成熟了不少,但仍无施展才华的机会,只能过上闲散的生活。其中,“投閒”即闲散无事,而“鬓已华”意味着诗人花白的头发流露出岁月蹉跎的痕迹。
第三句“但得安贫如北阮”表达了诗人安于贫困生活的向往。这里通过引用东汉末年世家的典故,以安贫乐道的阮氏一族为例,借以说明诗人自己虽生活在困顿之中,却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末句“何妨受侮似东家”则传达了诗人对待生活磨难的态度。这句诗借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春望》中的典故,以刻画作者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虽然生活中难免遭遇侮辱和打击,诗人仍然选择泰然处之,不为此所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沈秀才》是南宋诗人潘良贵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40年前后,当时正值金兵南侵,南宋朝廷内忧外患之际。
在这个特殊时期,潘良贵作为南宋官员,面临着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的严峻考验。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这种政治局面使得许多文人志士深感失望和痛心。潘良贵作为其中的一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