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季成弟中秋不见月
经年等待中秋月,一夕阴云扫不开。
高树时惊疏雨过,空山那复故人来。
梦回谁忆霓裳戏,老去愁闻水调哀。
与子相逢长得醉,何须佳节始衔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多年来期待的中秋月,却被一夜阴霾笼罩不见明月。
树木时常被稀疏的雨滴敲击而战栗,寂静的山谷也不再有人归来。
梦境中回想不起霓裳羽衣的美丽戏剧,人至老年,听到水调歌头更加忧愁。
有幸与你相逢,痛饮狂欢,何须非要等到佳节才举起酒杯?
去完善
释义
1. 经年:经过一整年。
2. 一夕:一夜。
3. 扫不开:无法驱散。
4. 高树:高高的树木。
5. 疏雨:稀疏的小雨。
6. 空山:空旷的山林。
7. 故人:老朋友。
8. 霓裳戏:指唐代著名舞蹈《霓裳羽衣曲》。
9. 水调哀:指《水调歌头》的哀伤情绪。
10. 子:您,这里指诗人的朋友季成。
11. 长:常常。
12. 得醉:得到满足和快乐。
13. 何须:何必需要。
14. 佳节:中秋节。
15. 始:才。
16. 衔杯:喝酒。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和季成弟中秋不见月”,表达了诗人因天公不作美而使中秋赏月无法实现的心情。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失望与无奈。诗人巧妙地将“中秋不见月”这一具体情境与自己生活中的其他片断相联系,使得情感更加丰富、饱满。
首联写期待已久的中秋月却被阴云遮住,令人扫兴;颔联则借景抒情,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之孤寂,表达出诗人与友人难重逢的怅然若失之感;颈联则通过对“梦回”“老去”两个意象的勾勒,传达出诗人在时间流逝中深感虚度年华的忧伤;尾联以豪迈的姿态作结,表示只要兄弟相会便足够开怀畅饮,不必非待佳节时刻。全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才情,还表现了他面对失意困境时的洒脱姿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季成弟中秋不见月》是宋代诗人潘良贵在中秋时节创作的一首诗篇。此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054年,当时宋朝正处于北宋时期,国家繁荣稳定,但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
在这段时间里,潘良贵的人生际遇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几度沉浮于官场。虽然如此,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热爱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他写下了这首《和季成弟中秋不见月》,表达了与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愿望。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诗人息息相关。当时的宋朝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吟咏诗词,抒发个人情感。同时,中秋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亲情观念。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祈求团圆。而潘良贵在这首诗中,通过对中秋不见月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