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方仁声
学道悠悠未见功,敢言凡质有仙风。
他年一钵江湖去,先向苕溪访葛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学道:学习道理或学问,这里可以理解为修道或学习道家思想。
2.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
3. 未见功:指尚未看到成效。
4. 敢言:敢于说,表示自信。
5. 凡质:平凡的品质或资质。
6. 仙风:仙人的风采或仙气。
7. 他年:将来的某个时候。
8. 一钵:化用佛教术语,此处指一个行脚僧。
9. 江湖:江河湖泊,这里可以理解为广阔的世界。
10. 苕溪:古水名,即今浙江省杭州市境内的西苕溪和东苕溪。
11. 葛洪:东晋时期的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被尊为“小仙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潘良贵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学术的诚挚追求和对自己品质的肯定。诗人以“学道”为引子,表露自己在学问道路上尚未取得显著成果,同时以“仙风”来暗喻自己拥有出尘的品质。诗人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的平凡,但又坚信自己有修道的潜力。诗人还在诗句中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想象着有一天要带着一钵云游四方,并首先拜访葛洪所在的苕溪。诗人渴望追寻古人的足迹,实现自我提升。全诗表达了作者在追求学术上的坚守与信念,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方仁声》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潘良贵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光宗时期(约公元1190年前后),此时正是南宋与金国对抗的特殊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潘良贵正处于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期,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对国家事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然而,由于南宋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外部金国的压迫,使得潘良贵在政治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也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在此时期,南宋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而金国则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下,潘良贵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的关切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方仁声的敬意和期望,希望他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尽忠。同时,这首诗也是潘良贵对自己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一种表达,他坚信只有忠诚于国家、坚守道义的人,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