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沈秀才 其二

标题包含
和沈秀才 其二
软语干时刍豢美,苦言投俗桂姜辛。 山河若欲摅幽愤,盥手焚香读过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柔的言辞往往描绘出美好的画面,而辛辣的言语常常受到世俗的排斥。在这美丽的山河之间,如果内心充满愤懑,那就洗干净双手,燃起香火,仔细阅读那古老的历史吧。
去完善
释义
1. "软语":指柔和、婉转的言语。这里可能意指动听的话或奉承话。 2. "干时":时机不成熟的意思。 3. "刍豢":喂养牲畜的草料,这里比喻寻常的事物。 4. "苦言":语带苦涩之言,可能有警示作用的言语。 5. "投俗":融入世俗社会。 6. "桂姜":两种辛辣的植物,这里用来形容说话带刺或辛辣的味道。 7. "摅幽愤":抒发内心的愤懑情绪。 8. "盥手":洗手。 9. "焚香":焚烧香料,表示敬意。 10. "过秦":即"读《过秦论》",指阅读有关秦朝兴衰的文章,以对照当今情况。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沈秀才 其二》中,潘良贵以精湛的修辞技巧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首先,“软语干时刍豢美”一句,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描绘了语言的柔美特质,强调在适当的时候,运用优美的语言可以传递出深刻的道理,如美味的饲料喂养人们的心灵。接着,“苦言投俗桂姜辛”则传达出了另一层意境:有时候,用辛辣的语言揭示社会的现实和真理,就如桂姜之味,尽管苦涩,却能让人清醒。 紧接着,“山河若欲摅幽愤”一句描绘了作者胸怀天下的壮志。他以山河自喻,表达了渴望抒发愁绪、抒发家国情怀的强烈愿望。而最后一句“盥手焚香读过秦”则象征着一种庄重、虔敬的态度,提醒人们在阅读古代经典时要心怀敬畏,如同洗手焚香般虔诚地对待知识和智慧。整首诗将语言、情感、理想等元素融为一体,使得诗意盎然,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沈秀才 其二》是南宋诗人潘良贵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164年左右。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初期,中原地区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 潘良贵在年轻时便离家从军,投身抗金事业,后因战功卓著而被任命为武翼大夫、吉州剌史等职。然而,在南宋朝廷的对外政策上,他深感不满,认为过于软弱,无法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当权者的谴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潘良贵在《和沈秀才 其二》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认为自己虽然有着建功立业的心愿,却无奈身处一个昏庸无能的朝廷,使得他的理想无法实现。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