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得红字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多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忧思如同锁住大巴山的云朵,过去的种种已成泡影,只能把遗憾寄托在花草丛中。
回乡的心意千百年来始终难以实现,就像啼血杜鹃一样,让群山都染上了红色。
枝头挂着翠绿的烟雾,夜色中的月亮格外明亮,灵魂却仿佛回到了锦江边的旧日春风里。
直到现在,这种怀乡的愁绪还在心头萦绕,常常挂在游子们遥望家乡的眼中。
去完善
释义
1. 巴云:指四川的巴山地区。这里用来代指作者故乡。
2. 芳丛:花卉聚集的地方,此处特指杜鹃花。
3. 归心:思乡的心情。
4. 终难白:永远无法澄清或证实。
5. 啼血:用鸟啼到出血来形容极度悲伤。
6. 万山:许多的山。
7. 翠烟:青山上缭绕的雾气。
8. 锦水:四川成都的锦江。
9. 旧东风:过去的春风。
10. 染出:生出、引发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杜鹃花的诗。诗人以杜鹃花为载体,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首先,诗人用“愁锁巴云”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无奈和感伤。接下来,诗人通过“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多是红”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深,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热爱。诗人以杜鹃鸟的传说为象征,表达了虽然历经千年,但回家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诗人还通过描绘杜鹃花的美丽景象,进一步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最后,诗人通过对杜鹃花的描述,传达出了自己怀乡之情,以及人们对家乡的深切眷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满了浓厚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鹃花得红字》是南宋诗人真山民所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宋与蒙古战争的特殊时期,局势动荡不安。
真山民(约1245-?),本名徐矶,字子才,号真山民,又号竹窗病叟、笔耕堂等,祖籍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他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文人,早年曾任职于南宋朝廷,但因政治风云变幻莫测,不久便辞官回乡。在回乡期间,他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尤以诗词为长。他的诗作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后世许多文人的赞誉和推崇。
在这首《杜鹃花得红字》中,真山民通过对杜鹃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杜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悲伤的象征,这与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那个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年代,诗人借杜鹃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