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亭避暑

标题包含
山亭避暑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 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簷。 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提供关于"真山民"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不完整,能否请您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以便我能为您提供更准确的答案?
去完善

译文
请不要放下窗帘挡住清风吹入,大地都适合纳凉避暑,但人们却趋炎附势。翠绿的竹林如波光粼粼的水面般宽广,松树的树影婆娑与风声交织在一起。这地方充满了清幽的景致,多取一些也不会损伤廉洁的品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真山民:即蒋继周,字某,号真山民,元末明初诗人,曾做过明朝的官员。 2. 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这里是指作者为了不影响清风吹入屋内,特意嘱咐不要放下窗帘。丁宁,表示叮嘱。 3. 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意指各地都有适合避暑的地方,人们自己要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地方。趋炎,意指追求舒适的生活。 4. 竹色水千顷:描述了竹林与水相映的美景。 5. 松声风四簷:描述了风吹过松树发出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山亭避暑》是一首描绘山亭夏日景色的诗作。诗人以山亭为视角,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现了对宁静、清幽的避暑环境的向往。 首联“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写诗人担心窗帘阻挡了清风,所以嘱咐不要放下窗帘。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让清凉的风自由进入屋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对凉爽的期待。 颔联“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意为大地是适宜避暑的地方,而人们却偏偏追求炎热。这里诗人运用了对立的手法,揭示了人们对于暑热和寒冷的偏见,表达了他对世人追求名利而忽视生活本质的批判。 颈联“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簷”,描绘了山亭周围的景色:翠绿的竹子映衬着清澈的水面,松树随风摇曳发出沙沙声响。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刻画,展现了山亭周围优美、宜人的环境,也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尾联“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意为此中蕴含了深远的意境,尽情欣赏它并不会有失廉洁。诗人认为这里的景色虽然美好,但不应过度索取,要保持内心的廉洁与宁静。这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期许,也是对世人追求物质享受的提醒。 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山亭夏日的描绘,传达了其对宁静、清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偏见的批判。同时,诗人还告诫我们要保持内心廉洁,不贪恋物质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亭避暑》是元朝诗人真山民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山亭景色的诗篇。这首诗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在炎炎夏日寻求避暑之所的惬意心情。在元末明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许多文人都选择在山林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特殊时期,真山民的人生际遇也是颇为坎坷。他本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人,因战乱而隐居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在山中筑亭以避战乱,这首诗正是他在山亭中所见所感之作。通过描绘山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 在元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真山民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山亭避暑图。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于和平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