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宝应寺

标题包含
宝应寺
檀心素面水沉香,一架清阴满院凉。 莫道春归无觅处,春归却在赞公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木书架散发着淡淡的水沉香味道,它把整个院子笼罩在一片清凉之中。不要以为春天离去无处找寻,其实春天就藏在这赞公的房间中。
去完善
释义
1. 宝应寺:具体寺庙名称及所在地不详。 2. 檀心素面水沉香:檀心,指寺庙中的檀木建筑;素面,以素净、朴素为主要特点的装饰风格;水沉香,一种具有香气的高档木材,用于制作寺庙建筑。 3. 一架清阴满院凉:一架,这里是指满院的树木和植物;清阴,清凉的树荫;凉,凉爽的环境。 4. 莫道春归无觅处:莫道,不要说道;春归,春天已经离去;无觅处,找不到的地方。 5. 春归却在赞公房:却,表示转折;赞公房,应该是诗人的一位名叫“赞公”的朋友或故人的住处。整句意思是,虽然春天离开了,但是它在赞公那里得到了体现和延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曾季貍在宝应寺所见到的自然美景,并借景抒发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首句“檀心素面水沉香”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寺庙中香火鼎盛,檀木燃烧产生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给人一种清幽脱俗的感觉。次句“一架清阴满院凉”则通过描述庭院中的一架绿树和清凉的院落,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接下来的两句诗“莫道春归无觅处,春归却在赞公房”则是诗人对春天的感慨与赞美:虽然春天即将离去,但并不表示它就消失无踪,而是在寺院的某个角落悄然绽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以及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宝应寺》是南宋诗人曾季貍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宝应寺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南宋中期(公元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战乱频仍,民生疾苦。诗人曾季貍作为一个士人,面对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他深感忧虑和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之情。 在曾季貍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脱颖而出。这使他深感怀才不遇的痛苦。然而,这种痛苦并没有使他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相反,他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以诗歌为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士人通过研习佛法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智慧。曾季貍也不例外,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信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佛教信仰的赞美和对僧人的敬仰。 综上所述,《宝应寺》这首诗是在南宋中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曾季貍通过对宝应寺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