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邵邦杰
五寸管能摹造化,七弦琴解写人心。
平生不作麒麟梦,且听高山流水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邵邦杰:人名,为诗人的朋友或同事。
2. 五寸管:毛笔的别称。
3. 摹:模仿、仿效。
4.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即天地、大自然。
5. 七弦琴: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常用来象征文人的高雅志趣。
6. 解:知道、理解。
7. 麒麟梦:指儒家士人对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8. 高山流水音:比喻知音相知的友谊和美好的音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真德秀对友人邵邦杰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中使用了“五寸管”(毛笔)和“七弦琴”(古琴)两个象征性的事物,以比喻邵邦杰具有卓越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诗人提到“平生不作麒麟梦”,意味着邵邦杰淡泊名利,不追求荣华富贵,这与诗中的“高山流水音”相呼应,表达出邵邦杰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风度,正如高山流水般清朗悠扬。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隐喻,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敬意与钦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邵邦杰》这首诗出自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政治家真德秀之手。真德秀于庆元二年(1196年)出生于福建泉州,自幼勤奋好学,年仅十五岁就中了秀才,后成为南宋朝廷的得力助手,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学衍义》、《西山真文忠公文集》等。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理宗在位时期,此时南宋社会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真德秀当时在朝廷任职,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力求改革现实中的弊端。在这一特殊时期,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邵邦杰,两人因共同的理想和抱负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诗中,真德秀表达了与邵邦杰共同担当国家大任的决心,以及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热切期望。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对朋友的信任为基础,抒发了自己愿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一切的决心。这首《赠邵邦杰》不仅展现了真德秀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传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他崇高的道德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