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徐碧鉴 其一
人言得罪为狂疏,若论狂疏罪不无。
亦既自呵还自笑,只缘骨相合崎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常说行为放肆是狂妄不羁,但说到狂妄不羁,罪过也非全然没有。
自己也对自己的放肆进行自责和嘲笑,只是因为性格本就如此,难以改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得罪”:在此处意为“冒犯、冲撞”的意思,指冒犯他人。
2. “狂疏”:狂妄放肆的行为或言论。
3. “若论”:如果谈论。
4. “自呵”:自我责备、自我批评。
5. “合崎岖”:形容道路不平,这里用来比喻人生道路的曲折与艰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赠徐碧鉴 其一》是南宋诗人真德秀写给好友徐碧鉴的一首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狂疏”的理解和态度。
首句“人言得罪为狂疏”,诗人指出,人们常常认为“狂疏”是导致得罪的原因。这里的“狂疏”可以理解为不拘小节、不受束缚的行为。然而,真德秀却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提出,即使有人被认为是狂疏的,他们的行为也不应该被完全否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这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主要原因。
“若论狂疏罪不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狂疏”的独特看法。他认为,虽然有些人可能因其特立独行而被视为“狂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真正的罪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而“狂疏”的人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罪”来定义他们。
接下来,“亦既自呵还自笑,只缘骨相合崎岖”这两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就会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们会自我反省,也会自我嘲笑。而这种真诚的态度,正是一个人的品质所在。此外,诗人还强调了,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就是生命的魅力所在。
总之,这首《赠徐碧鉴 其一》表现了真德秀对于“狂疏”的独特理解。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不能简单地以“狂疏”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同时,他还强调,我们应该真诚地面对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品格的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赠徐碧鉴 其一》是南宋诗人真德秀所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宋朝政权逐渐衰落,金国和蒙古的崛起对中原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真德秀的个人经历也很丰富。他出身贫寒,凭借自身的勤奋和智慧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他在朝廷任职多年,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也见证了宋朝政权的逐渐衰落,以及金国和蒙古的入侵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这种矛盾的心情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切。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真德秀创作了这首诗《赠徐碧鉴 其一》。诗中以碧鉴比喻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担当责任的期许。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真德秀作为一位学者政治家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