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

标题包含
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
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 必待方袍与圆顶,维摩庞老又何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真德秀(1178年-1235年),字景元,号西山,福建浦城人。南宋名臣、理学家,被誉为“闽学四贤”之一。 真德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他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中进士,历任地...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净豁:即指赵净豁,北宋末年的一个和尚,他到各寺院传教,乞讨食物以求度化。 2. 持钵:拿着钵盂向人乞讨食物。钵是佛教中僧人化缘用的器皿。 3. 说偈言:通过诗歌形式讲解道理,劝诫世人。 4. 一真不昧:真实而不隐晦。真,真实;不昧,不隐晦。 5. 五戒:佛教中的五种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6. 人中佛:在众人之中成佛的人,比喻修行得道的高僧。 7. 必待:必须等待。 8. 方袍与圆顶:方袍指佛教的僧袍;圆顶指僧人的光头。这里用来形容出家的僧侣形象。 9. 维摩庞老:维摩,指维摩诘,印度佛教居士,以居士身份弘扬佛法;庞老,即庞蕴,唐代禅宗高僧,后来弃家入山修道。这两个人物都是在家修行的典范,说明不一定需要出家才能修行成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以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真德秀对于佛学禅宗的理解和体悟。首先,“一真不昧人中佛,五戒俱全俗里僧”两句是强调禅宗的真理并非高不可攀,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修行和守戒就能达到佛的境界。接下来,“必待方袍与圆顶,维摩庞老又何曾”则是对这种观点的反驳,指出并不需要依赖外在的标志如袈裟或光头,才能真正领悟禅宗的智慧。整首诗既传达了禅宗注重内在修行的思想,又具有深沉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是南宋著名文人真德秀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35年左右,正值南宋中期。 在这个时期,真德秀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沉浮,他曾担任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后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他在政治上主张抗金、整顿吏治、改革政治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这一时期南宋国内政治局势较为动荡,外部面临着金朝的强大压力,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真德秀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切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佛教信仰的虔诚态度。 在这首诗中,真德秀以净豁和尚持钵求度的形象,寓意着在纷扰的世间寻求心灵的解脱和宁静。他以禅宗顿悟的观念,传达了在困境中保持内心平和的信念。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