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沙十二县宰
从来守令与斯民,都是同胞一样亲。
岂有脂膏供尔禄,不思痛痒切吾身。
此邦祗似唐时古,我辈当如汉吏循。
今夕湘春一巵酒,直烦散作十分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为守护人民的官员,我们都是彼此的亲人。
哪有油水供你领取薪俸,却不关心我们的疾苦。
这个地方就如同唐朝的古迹,我们应当效仿汉朝的官吏。
今晚在湘春喝一杯酒,希望能让春意充满人间。
去完善
释义
1. 向来:指从前的习惯或一贯的做法。
2. 守令:是官职名称,指地方长官或郡县长官。
3. 斯民:即百姓、民众。
4. 脂膏:是指从动植物体中提取的油,这里用作比喻官员的俸禄。
5. 痛痒:原意指疾病或伤痛,这里用来表示关心和挂念。
6. 此邦:指长沙这个地区。
7. 唐时古:指唐朝时的民风古朴。
8. 我辈:我们这些做官的人。
9. 汉吏循:指汉朝时的官吏行为端正,勤政爱民。
10. 湘春:指的是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个景点,以春天的美景著名。
11. 巵酒:一种容器,这里指喝酒。
12. 直烦:麻烦您。
13. 十分春:指春天的美好景色。
去完善
赏析
《会长沙十二县宰》是一首描绘地方官员与百姓之间关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历任官员的期许,表达了作为地方官员应当为民众着想、关爱民生、公正廉洁的愿景。
首联“从来守令与斯民,都是同胞一样亲”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地方官员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应该如同亲人一般亲密无间。这种关系强调了官员应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关心民生疾苦。
颔联“岂有脂膏供尔禄,不思痛痒切吾身”表明了官员不应该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百姓福祉,相反,他们应该关注百姓的苦难,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这进一步强调了官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颈联“此邦祗似唐时古,我辈当如汉吏循”将地方比喻成古代的唐朝,期望在任官员能够像汉朝的官吏那样秉持忠诚正直的品质,以身作则,为民做表率。这里的“唐时古”和“汉吏循”都是以历史上的优良治理为榜样,鼓励官员为民谋福祉。
尾联“今夕湘春一巵酒,直烦散作十分春”通过描述聚会饮酒的场景,表达诗人期望各位官员能借此次聚会的机会交流思想、总结经验,共同为地方百姓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这里的“十分春”意味着官员们要为百姓创造生机盎然的生活景象,体现了诗人对官员们的厚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会长沙十二县宰》是南宋诗人真德秀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47年。此时,真德秀作为长沙太守,召集了长沙地区的十二个县宰进行会议,共商政务。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真德秀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深知要改善民生,必须从基层做起,提高地方官员的治理水平。因此,他亲自主持这次县宰会议,希望通过交流经验,共同提高政务能力。
此外,真德秀在长沙任职期间,还大力推行“乡约”制度,要求地方官员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关心百姓疾苦。这些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