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定夫西归 其一
吾衰倦对客,晤语惟青山。
修竹引清风,时为掩柴关。
今晨何人来,踏破莓苔斑。
惊顾复自喜,不妨伴虚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渐入老年,疲劳不堪,与人交流都变得力不从心,只能与青山为伴。翠绿的竹林引领着清新的风,有时把柴门掩上。今天早晨有谁来访,竟然踩破了铺满莓苔的小径。惊喜交加中,我更加愉悦,这并不妨碍我与这位朋友共享这份闲暇时光。
去完善
释义
《送吴定夫西归 其一》真德秀的注释如下:
1. 吾衰倦对客:"吾"是主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表达;"衰"指体力、精神衰退,"倦"指厌倦。这句表示诗人已经衰老并且疲倦于应对访客。
2. 晤语惟青山:"晤语"表示面对面的交谈,"惟"表唯一、仅有。这句话表示诗人现在唯一的谈话对象就是青山。
3. 修竹引清风:"修竹"指的是高大的竹子,"引"是引导的意思,"清风"即轻风。描述清风吹过竹林的场景。
4. 时为掩柴关:"时"为时常,"为"表动作,"掩"为遮掩,"柴关"意为用树枝编成的门。表示诗人时常通过遮住柴门来保持宁静的环境。
5. 今晨何人来:"今晨"指今天早上,"何人"问是谁,整句话在询问今天早晨是谁来访。
6. 踏破莓苔斑:"踏破"意指将莓苔踩碎,"莓苔"是一种地衣类植物,"斑"形容痕迹。描述了来访者的足迹。
7. 惊顾复自喜:"惊顾"是对意外访客的反应,指吃惊地看着他,"复自喜"表示再次感到高兴。描述了诗人见到来访者的反应。
8. 不妨伴虚闲:"不妨"表示可以,"伴"指陪伴,"虚闲"指清闲的状态。表明诗人愿意与这位不速之客共享闲暇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画面。首句“吾衰倦对客”表现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疲惫感,但在接下来的诗句中,通过描述与友人共享的清幽环境以及自然的美丽景色,这种情绪得以缓解。例如:“晤语惟青山”和“修竹引清风,时为掩柴关”写出了与友人在青山翠竹间相对而坐,共话人生的宁静景致。“今晨何人来,踏破莓苔斑”则表达出友人突然造访的喜悦之情,最后两句“惊顾复自喜,不妨伴虚闲”则展现了诗人与朋友欢聚一堂,尽情享受这闲暇时光的满足心态。整首诗语言质朴,节奏舒缓,抒发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转变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吴定夫西归 其一》,是由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真德秀所作。创作时间是公元1254年(宋理宗宝祐二年)。在这时期,真德秀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和官员,因直言敢谏而受到皇帝的器重和百姓的敬仰。
这一年,北方蒙古势力的铁蹄正逐渐踏破宋金边疆,社会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南宋朝廷昏庸腐败,国运岌岌可危。作为文人志士的真德秀忧心忡忡,却无力回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真德秀为送别友人吴定夫辞官回乡而写下了这两首诗。
诗中写道:“数行题叶落,一笛奈愁何。”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以及对友情的深深留恋。同时,这也反映了真德秀对时局忧虑的心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送别的主题得以深化,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