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十月十日自鄞城同史子应如东湖宿月波寺
不到东湖便十年,短篷还得泛霜天。
千林脱叶风如剪,万里无云月满弦。
照影婆娑吾老矣,可人潇洒故依然。
敲门款语僧窗夜,挑尽寒灯久不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还未到过东湖已经过去了十年,如今乘着轻舟又来到寒冷的霜天。
大风吹落千林的叶子就像剪刀裁剪,万里的天空无云只看到满月如弓。
月亮照耀在水中,我的身影显得有点苍老;周围的环境依然让人舒心自在。
夜晚敲开僧舍的门,轻声交谈;灯火挑了又挑,寒冷和失眠让人无法入睡。
去完善
释义
1. 鄞城:地名,即今浙江省宁波市。
2. 史子应:人名,即诗人的朋友史子应。
3. 东湖:地名,位于鄞城县东。
4. 月波寺:寺庙名称,位于东湖附近。
5. 脱叶:落叶。
6. 婆娑:形容树影摇曳的样子。
7. 可人:指合心意的人或物。
8. 僧窗:僧人居住的窗户。
9. 挑尽寒灯:形容熬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不到东湖便十年,短篷还得泛霜天”开篇,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接下来两句,“千林脱叶风如剪,万里无云月满弦”,描绘了初冬时节的景色,树叶飘落如剪刀剪裁一般,天空万里无云,月亮如满弦之弓,展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卷。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描述自己此刻的心情,“照影婆娑吾老矣,可人潇洒故依然”,诗人年事已高,面对月光下的湖水,不禁生出年华逝去的感叹;而故人依然如故,保持着潇洒的风采。
最后两句,“敲门款语僧窗夜,挑尽寒灯久不眠”,诗人与友人交谈至深夜,虽难以入眠,但也展现出他们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志趣。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闰十月十日自鄞城同史子应如东湖宿月波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约为公元1164年。在这个时期,诗人孙应时正生活在浙江鄞县。
当时正值金国南侵的动荡时期,家国山河破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身为文人士大夫的孙应时,见证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疾苦,因此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前往东湖月波寺的场景,以表达对宁静、自然的生活的追求。然而在诗句的背后,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带给人们的苦难和对家国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