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丁大监 其二
三瑞堂前香燕凝,诗书一脉浸人心。
韬峰不露全牛解,振鬣长嘶万马瘖。
诸县屡丰公事少,朞年未及去思深。
减租除粟兴三学,人口如碑咏到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三瑞堂前,香气萦绕的燕子仿佛凝固了时间,诗书的美好寓意渗透到人们心中。深藏不露的智慧如同庖丁解牛,生动而精妙;振翅高飞的长嘶如同万马无声。在这份宁静中,我公事繁忙,但每年都会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减轻税收、支持学校发展、关注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我的名声也因此流传至今。
去完善
释义
1. 三瑞堂:南宋诗人王十朋的故居,寓意吉祥。
2. 香燕凝:指香气扑鼻的燕窝。
3. 一脉:世代相传的家风。
4. 浸人心:使人们深受感动。
5. 韬峰不露: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显露才华。
6. 全牛解:指庖丁解牛的技艺。
7. 振鬣长嘶:形容马匹威风凛凛的样子。
8. 万马瘖:指其他声音都被压制下去。
9. 诸县屡丰:指各个县份丰收不断。
10. 公事少:公务相对较少。
11. 期年:一年的时间。
12. 去思深:指在任期结束后,当地百姓对他的思念之情仍然很深。
13. 减租除粟:减轻赋税,减轻农民负担。
14. 三学:指儒学、释学和道学。
15. 人口如碑:指人口众多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歌是诗人牟子才对庆丁大监的赞美与怀念之作。首联描绘了三瑞堂前的景象,香气扑鼻的燕子花象征着庆丁大监的精神风貌,而诗书一脉则体现了他的才情和学识。颔联通过韬峰不露和振鬣长嘶的比喻,赞扬了庆丁大监深藏不露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使周围的庸俗之辈黯然失色。颈联描述了庆丁大监任职期间治理有方,百姓生活富足,公事减少,以及人们对他的深厚思念。尾联则提到了庆丁大监实施的减税兴学政策,使百姓安居乐业,他的美名也因此流传后世,永垂不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庆丁大监 其二》是宋代诗人牟子才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一年里,牟子才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他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进士,从而步入了仕途。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平坦,曾因为直言进谏而触怒了权贵,被贬为地方官。尽管如此,牟子才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民请命,关心民生疾苦。
当时,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的金国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而国内则面临着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困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牟子才作为一名正直的官员,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安居乐业而努力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