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小偈呈元声求博山炉

标题包含
小偈呈元声求博山炉
炉峰落日紫烟孤,江上扁舟失梦馀。乞我博山修净供,要知触处是匡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松(1097年-1143年),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南宋官员、文学家,理学家朱熹的父亲。 朱松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炉峰上的落日映照出紫色的烟雾,显得孤独;江上的小船似乎失去了曾经的梦想。请让我用博山炉供奉清净的心,因为我知道每一处都可以成为匡庐仙境。
去完善
释义
1. 博山:博山炉,又称博山香炉、博山薰炉等,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器具;“博山”也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2. 元声:人名,字元声,生平事迹不详。 3. 小偈:又作“小诗”或“短诗”,此处指作者以诗歌形式表达请求之意。 4. 炉峰:即庐山香炉峰,位于江西九江市南,因常年云雾缭绕,状如香炉而得名。 5. 紫烟:紫色烟雾,此处形容香炉的烟雾。 6. 江上扁舟:长江上的小船。 7. 失梦馀:比喻失去梦想的现实生活。 8. 乞:向别人请求。 9. 修净供:意指修炼内心的清静,也有通过熏香来净化环境的意思。 10. 要知触处是匡庐:意指只要心有所悟,在各地都能感受到如同庐山一样的美好景色。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小偈呈元声求博山炉》中,朱松以炉峰的落日、紫烟和江上的扁舟作为背景,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炉峰落日紫烟孤”描绘了炉峰在落日的映衬下,紫烟缭绕的画面,突出了炉峰的孤寂与神秘。而“江上扁舟失梦馀”则表达了诗人身处江上扁舟,恍然如梦的心情。这种梦幻般的氛围,使得诗人在寻求博山炉的过程中,更加期待净化心灵的体验。 接下来,“乞我博山修净供”一句,表达了诗人向元声请求博山炉的愿望。博山炉作为一种香炉,代表着洁净和禅意,诗人希望通过博山炉来修炼自己的心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最后,“要知触处是匡庐”则表明了诗人领悟到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净化心灵的地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松的这首诗《小偈呈元声求博山炉》创作于宋朝,具体时间难以确定。朱松(1097年—1143年)是南宋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少年时期就才华横溢,后因参与政治活动被贬谪。他的诗作主要反映了人生的忧愤和对国家民族的关切之情。 在朱松所处的时代,即宋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但政治斗争激烈。朱松因为政治原因遭到贬谪,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反思。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关注社会现实,以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见解。 朱松在这首诗中请求朋友帮他寻找博山炉。博山炉是一种香炉,象征宁静与修养。通过这首诗歌,朱松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的眼中,博山炉不仅是物质需求,更是精神寄托。这种寄托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上。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